多地開辟城市通風走廊 “穿堂風”治霾效果待估
在霧霾治理的重壓之下,越來越多的城市管理者開始青睞利用“城市風道”治霾的方式。近年來,上海、武漢、杭州、廣州、南京、貴陽、鄭州、西安、合肥、北京等城市紛紛提出規劃“城市風道”治理霧霾。如杭州計劃從錢塘江引風,結合總體規劃中的河流、道路、綠地形成的6條生態帶,建設城市風道。目前,鄭州市正在做環城生態水系建設、兩環十七放射綠廊等,開辟風道。
現在,引“過堂風”治理霧霾的城市名單中,又要再加一個:沈陽。
日前,遼寧沈陽市規劃部門消息顯示,在新版的沈陽城市總體規劃中,沈陽規劃了“三環、三帶、四楔、南北綠廊”,以形成“通風廊道”,利于緩解霧霾影響。
“根據城市地理特點、風向,以及工業分布,預留出通風通道,這樣就可以把風引進城市,讓城市的空氣不再凝固,動起來。”新的沈陽城市總體規劃中,明確提出在2020年前建設“三環、三帶、四楔、南北綠廊”的概念。其中,“三環”是指環城水系、三環高速和四環快速路防護綠帶;“三帶”是指貫穿城市的渾河、蒲河及沈撫運河三條濱水生態帶;“四楔”指從東北、西北、西南及東南四個方向由外延伸到城市內部的生態綠楔。綠楔內突出生態環境的保護,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對現有建設用地進行整理和組團式、低密度的開發建設;“綠廊”是指依托河流、鐵路、道路綠化帶等開敞空間形成多個南北向通風廊道。這里的“綠廊”便是城市通風廊道。“就像老房子的穿堂風。”一位專家如是比喻。
我們知道,霧霾怕風,一場場霧霾往往由風驅散;而冬季一連幾天無風或微風,就易起霾。因而,沈陽市擬建的“通風廊道”,就是要一解樓群過密之弊,引來城市“穿堂風”。這樣的思路并非異想天開,而是有據可循。德國慕尼黑開通了5條城市通風走廊,把城市中的臟空氣帶出去,效果良好;國內上海、南京等地也在籌建或在建“風走廊”,作為清潔空氣的選項。
不過,城市“通風廊道”雖能避免自然風受阻于建筑群,但若整個城市及周邊地區受靜穩天氣控制,空氣流動性差,則“通風廊道”中的“穿堂風”也會力微。因而,“通風廊道”對于緩解城市熱島效應、讓城市更宜居,其功不小,但對于霧霾則只限于“緩解”,治霧霾不能只靠“穿堂風”。
霧霾彌漫,人為污染因素是主因,氣候條件是誘因。因而,改變粗放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讓《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走進工作生活中,是當務之急。同時,改善城市氣候條件也不可小視。沈陽市擬建的“通風廊道”,即有以溫差帶動空氣流通和增加城市自凈能力的雙重之效。
有研究者坦言,清除大氣污染是一項非常困難的工程,歐美為此花費了50年。對此,怨天尤人、徒發感嘆、以為出門戴上口罩就可以忘掉霧霾,均非抗霾治霾的應有之態。
治理霧霾越是艱難,越不能把責任推給他人。每個人都是霧霾的受害者,又都可能是霧霾的制造者??梢哉f,我們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就選擇了什么樣的天空,而在日常生活中減少自己的污染指數,也是在給我們的城市降壓。
改乘公交、空調“降溫”、少放鞭炮……改變習慣說難也不難。放棄一些物質享受,超越一己之利,卻能積蓄公德,以文明凈化大氣。眾人行之,久而為之,則能早日換回頭頂上恒久的藍天。
對于利用城市風道進行“治霾”的方式,也引起了一些市民的擔心。“環境有自凈能力,通過稀釋、吸收、降解等物理、化學或生物作用,使排放到環境中的一定數量的污染物在一定時間內不影響人類健康。這種自凈能力的限度即為環境容量。”一位受訪專家對此回應說,建立風道事實上就是合理進行城市布局,讓城市里的空氣便利流通,防止受污染空氣被人為堆積在城市中,讓風把霧霾擴散到更大的空間里稀釋,提升環境自凈能力,從而降低霾對人體的傷害。“緩解霧霾天氣的首要措施就是要預防,從源頭治理預防,至于規劃風道能起到多大的成效還是要看實施后的具體情況。”上述專家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