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中國水資源分布圖,這樣的不等式令人心酸: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水資源量占到全國的80%以上;而黃淮海流域,人口、經濟總量占到全國的35%,水資源量僅占7.2%。
干旱!缺水!北方大地遍布對水的期盼。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由此,南水北調開啟了漫長的征程。 【打造環保新樣本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托舉時代豐碑】
沿著1276公里漫漫長渠,南來之水一路北上奔流進京。進入北京城區后的站就在大寧調壓池。隨著江水進京,調壓池旁閑置了20多年的大寧水庫,變身大寧調蓄水庫,繼續肩負永定河泄洪功能的同時,還將擔負起江水“多時蓄水、少時供水”的重任。
“江水進入北京境內之后,個能看到明水水面的,就是這兒了。”站在大寧調壓池旁,參與大寧調壓池前期建設的張祿東指著水池介紹說。大寧調壓池內徑81米,深16.2米,總容積為7.86萬立方米,調蓄容量2.73萬立方米,可相當于18個昆明湖。 【防洪調蓄兼具一身 南水北調進京站準備就緒】
然而,為這一泓清水,無論是丹江口水庫,亦或途經的諸多省份,一場永不眠休的水質保衛戰無疑注定為必由之路。回首來路,滾滾而來的甘冽“南水”,潔凈無疵卻又深藏著多載艱辛的付出。 【一泓清水滾滾來 丹江口水庫水位再創新高】
去青海,投湖北,再搬遷,半個世紀以來,水源地民眾為南水北調幾度輾轉遷徙,守著丹江水卻不能灌溉自己的田;1967年大壩下閘蓄水,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均州城被淹沒,23萬畝良田葬身湖底,丹江口市也從一個中等發達的縣淪為全省有名的貧困縣……
誠然,要“水清”也須“民富”。徜徉在生態經濟化的“綠色跑道”上,南水北調自敞開了一扇縣域經濟的“天窗”。“建設渠首生態經濟示范區,是我們趟出的一條兼顧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新路子”河南淅川縣縣長趙鵬說道。 【打開縣域經濟天窗 南水北調探路綠色發展新路徑】
就這樣,北京人喝到了丹江水。飲水思源,我們能夠做的,或許就是在打開水的一剎那,珍惜南水來之不易。
曾有人稱,南水北調,難于上青天。工程、移民、水質、管理無一不是擺在決策者與建設者面前的難題。這項浩大跨省工程背后,是中國水資源舉國范疇內的一場人工式分派,更是一場齊心協力的戰役。
4000多個日日夜夜建設,南水北調終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盛世興水,這跨越半個多世紀的調水工程,亦將鑄就中華大地的時代新標尺!
以上就是今天的新聞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