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中國水資源分布圖,這樣的不等式讓人糾結: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水資源量占到全國的80%以上;而黃淮海流域,人口、經濟總量占到全國的35%,水資源量僅占7.2%。
干旱!缺水!北方大地遍布對水的期盼。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1952年10月,同志在視察黃河時,提出了南水北調的偉大設想。
從設想到現實竟如此艱難。僅規劃論證就整整用了50年!原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局局長張國良回憶,當時主要爭論焦點是,從哪調水?調多少水?走什么路線?27位院士、6000人次專家,開了100多次研討會,對50多種方案進行比選。終于在2002年,中央審議通過了《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一次次頭腦碰撞、觀點交鋒,讓論證更充分、決策更科學,一個個難題也漸漸清晰:
從哪調水?長江年均徑流約9600億立方米,約94%的水白白流入大海,從長江調水緩解北方缺水,是可能的。
調多少水?南水北調規劃終調水448億立方米,相當于一條黃河的水量!
走什么路線?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相互連接,構建“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中華水網。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及缺水形勢,先期實施東線、中線一期工程。
會不會影響生態?東中線一期工程年調水僅占長江水量的1.5%,通過合理調度,對長江生態基本無影響。
眾所周知,今夏大旱,河南平頂山“水缸”白龜山水庫見底,盼水、找水,這座百萬人的城市供水告急!關鍵時刻,正在充水試驗的南水北調中線應急調水,丹江水400里馳援,解了平頂山市的燃眉之急。
同樣大旱,蘇魯交界的南四湖湖底干裂,生態瀕臨危機。南水北調東線調水解渴,全線泵站開足馬力,長江水飛奔800里,終于讓久旱的南四湖再現生機。
“隨著工程通水運行,南水北調將逐步發揮出大效益。”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鄂竟平說,按照規劃,東中線一期工程年調水183億立方米,可為253個縣級以上城市供水,使1.1億人直接受益。中線,將使受水區城市生活供水保證率達到95%以上,工業供水保證率達90%以上。東線,將給沿線城市增加供水22億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積3000多萬畝。
南水北調,這一解渴北方的“輸水線”,在中國水資源版圖上刻下新的印記。
河北民眾盼“百泉”涌
“希望我的子孫和我的學生可以看到我回憶里的百泉。”河北省邢臺市百泉村79歲的徐光景說道,雖然自己住在村子里的養老院,吃穿不愁,但依然盼望著在有生之年再次看到兒時的場景。當了一輩子老師的徐光景很早就聽說南水北調將會引來丹江水,對邢臺地下水進行置換。如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在即,這讓徐光景興奮不已。
位于邢臺市區東南4公里的百泉是一組泉群的統稱,由于這里泉眼多、水量大,歷史上稱為“百泉”。附近的百泉村也因臨近泉群而得名。據百泉龍王廟石碑記載,從明朝弘治年間即正式開挖河道,東引泉水灌溉農田,泉水充裕、碧波蕩漾。亦有史料記載,元代科學名人郭守敬,曾在家鄉邢臺的泉區開渠引泉,灌溉農田,通舟行船。
“順德府邢臺縣,離城八里是百泉。百泉東有龍王廟,六科楊樹八塊匾。廟東廟西都是水,廟南還有個好泉眼。”徐光景從小就從爺爺那兒學會了這首歌謠,但如今歌謠里的場景只存在他的記憶里。
據了解,由于百泉泉域范圍工農業發展,泉水被大量開采和攔截,百泉涌水量逐年減少,直到1986年百泉泉群徹底斷流。2006年因為豐水年,百泉得到短暫復流。徐光景記得那時村里人奔走相告這一好消息。“這在當年邢臺地區都是新聞,但在那之后泉眼再次干涸。”
當地水利部門稱,由于水資源長期超采,在該市寧晉、柏鄉、隆堯一帶,目前已經形成大面積淺層地下水漏斗區,南宮、巨鹿、威縣一帶還形成大面積的深層地下水漏斗區。而作為南水北調受水城市之一,通水后,邢臺地區的工業和生活用水將會全部采用南水北調的水,地下水位將會逐漸回升。
資料顯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紀50年代初,于2003年開工,從長江大支流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東岸岸邊引水,主要向河南、河北、北京及天津等省市供水,并兼顧沿線生態環境和農業用水。
邢臺市水務局副局長高軍明說,“丹江水的到來,將會對邢臺地下水進行部分置換,百泉有望初露。”
水源區對違法排污說不
近日,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宣布,中線一期工程全線通過通水驗收,已具備通水條件。目前中線干線正在進行全線試充水試驗,來自丹江口庫區的南水正在接受北京、天津水務部門嚴格檢測。
南水北調工程建設伊始,中央就提出“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則,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重要和優先地位。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工初期,水源區8市43縣僅城區每天就排放污水一百多萬噸,而污水處理廠只有5座,大量城鎮污水直排河道,匯入丹江口水庫。垃圾填埋場僅十堰市有1個,其他各市、縣和鄉鎮都沒有垃圾處理設施,很大一部分生活垃圾就堆放在漢、丹江兩岸及丹江口水庫庫周,給水庫水質帶來很大隱患。
為改變這一局面,水源區新建污水處理廠174座,新建垃圾處理場98座,覆蓋了水源區所有縣市和鄉鎮。城市污水實現了達標排放,垃圾得到了無害化處理,徹底改變了水源區污水直排和垃圾亂扔亂倒的現象,對保護水質起到了關鍵作用。
針對水源區存在的大量礦物采選、冶煉、化工、特色中草藥加工等污染企業,南水北調辦要求水源區各級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對重點排污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和廢水排放治理。地方政府積極配合,對于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且達標無望的重污染企業,堅決予以關停。自2006年以來,已關停規模以上企業超過500家,同時還依法取締小礦山、小冶煉、小造紙、小水泥等“十五小”企業千余家,大幅度減少了工業污染物排放。
在治理和關停污染企業的同時,地方政府還不斷提高新上項目環保準入門檻,堅決拒絕污染企業落戶水源區,叫停和否決了新上項目300多個,從源頭上控制了污染物排放。
此外,即使丹江口水庫水質一直保持在I至II類,漢、丹江干流水質達到或優于III類,水質滿足調水要求,但穿越十堰市的神定河、泗河、犟河、官山河、劍河水質大都為V類或劣V類。這些小河盡管水量不足入庫總水量1%,對水庫水質影響甚微,但社會關注度高、社會影響較大。
2014年4月,湖北省實施《丹江口庫區十堰控制單元不達標河流綜合治理方案》,補充建設排污口整治、清污分流管網、河道清淤、生態修復等治污效果好的項目16個。十堰市也自籌資金4億多元,完成截污管網建設300多公里,整治排污口279個,清淤河道57.7公里,建設生態河岸13.35公里,關停污染企業5家,集中清理上游100多家農家樂和養豬專業戶,建設簡易人工濕地26處。
十堰市還建立了“河長制”,由市委、市政府及相關區的主要領導分別擔任神定河等5條河的河長,協調推進5條河污染治理工作。
目前這5條河水質已明顯改善,水質從原來的V類提高到III類,基本實現了“不黑、不臭、水質明顯改善”的階段性治理目標。
不難發現,要實現水源區長治久安,緩解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質保護之間的突出矛盾,建立水源保護長效機制不可或缺。
自2008年起,中央財政將水源區43個縣全部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范圍,享受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政策。2012年還將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運行費用作為特殊支出納入補償范圍,進一步加大生態轉移支付力度。
同時,北京市分別與河南、湖北兩省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安排5000萬元支持河南省淅川縣金銀花種植基地建設;北京市還制訂了《南水北調對口協作規劃》,確定北京市16個區(縣)與河南、湖北兩省16個縣(市、區)建立“一對一”結對關系,每年安排5億元引導資金用于對口協作重點領域,支持兩省推動生態特色產業發展、提高基層公共服務水平、深化技術交流合作、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發展社會公益事業等。
結語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即將正式通水。清澈的江水將從丹江口水庫河南淅川縣陶岔渠首出發,沿豫西南一路向北,跨過沙河、穿過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經過各類渡槽、倒虹吸、隧洞等建筑物2000余座,蜿蜒自流1200多公里后終抵達北京。
4000多個日日夜夜建設,南水北調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盛世興水,這跨越半個多世紀的調水工程,成為中華大地的時代標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