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水期將持續保持蓄水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在即,來自丹江口水利樞紐管理局水庫調度中心的消息稱,丹江口水庫水位緩慢攀升,枯水期將持續保持蓄水,以確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調水量。
湖北省水文局發布的實時數據顯示,29日8時,丹江口水庫水位再創新高,增至160.51米,蓄水量達到建庫以來高值202.38億立方米,這是丹江口水利樞紐建成以來,水位高、蓄水量多的一次。
根據規劃,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今年將正式從丹江口水庫向北方缺水地區調水,一期工程將為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年調水95億立方米。目前的蓄水量已基本能滿足這一工程今年冬季至明年汛期的調水需求。
據丹江口水利樞紐管理局水庫調度中心水調科科長胡永光介紹,受漢江上游來水減少影響,近期丹江口水庫進入枯水期,水位增長趨向放緩,入庫流量很難超過1000立方米每秒。長江防汛抗旱總指揮辦公室指令,丹江口水利樞紐依然控制發電流量,目前,其出庫流量穩定保持在400至500立方米每秒。
眾所周知,南水北調,水質決定成敗。而在這背后,水源地所付出的,不僅是緣于安土重遷的不舍,也有經濟轉型陣痛后所帶來的心酸。于是,在南水北調即將解渴京津冀之際,也讓我們將視線拉回到這些偏隅一角的小城鎮,試圖感受深藏于甘冽“南水”背后的艱辛。
被南水北調改變的小城
名不見經傳的淅川,事實上已為這項僅次于三峽的新中國大型水利工程準備了半個世紀。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為修建丹江口水庫,淅川歷時20年移民20.2萬人;進入新世紀,隨著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以及渠首水利樞紐工程修建,淅川再次移民16.5萬人。
同時,因身處南水北調中線核心水源區和首渠所在地,淅川無疑是整個中線工程重要的水質守護者。當這項“天字號工程的重要任務”與一個正處級小縣城遭遇,后者的政治經濟運行模式逐漸被顛覆和重建。對此,淅川的干部們別無選擇,因為“這是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水源區、淹沒區和渠首所在地,淅川境內水源區面積為2616平方公里,水庫水域面積506平方公里,占丹江口水庫水面的48.3%,更是南水北調水質保護的核心區域,也是水源地安全保障區。
南水北調,水質決定成敗。淅川主政者的壓力可想而知。“進入‘后移民時代’,我們把‘保水質迎通水’作為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確保一池清水入庫。”淅川縣委書記馬良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不過,這也改變了淅川的經濟發展模式。
來自當地政府消息顯示,自2003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啟動以來,原本以工業為主導的淅川對南陽泰龍紙業等338家造紙、冶煉等企業實施了關停并轉。另外,對于新上項目,淅川執行著幾近嚴苛的審查,對于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不符合水質要求的,一律不批,先后否決了40多個存在污染的重大項目。為此,淅川縣財政收入一度下滑40%。
“原來淅川在南陽各個縣區的經濟排名是很靠前,不過,現在淅川已經被其他縣超過了。”淅川縣政府相關工作人員感慨,“領導總強調,淅川是在沒有得到任何經濟補償的情況下,關停了這些企業。其實他很清楚,這相當于砍掉了淅川的主要經濟增長點。但他是一把手,得頂著。”
失去這些利稅大戶的同時,淅川還有一些不得不支出的費用。
1997年,為了解決庫區群眾生活問題,淅川提出“開發水面,水興淅川”戰略,制定了“百里萬箱下丹江”的網箱養魚發展目標。截至去年6月,丹江口庫區淅川境內共有網箱41729個,涉及養殖漁民1.2萬人。
雖然網箱養魚產生的殘餌、糞便會被庫區野雜魚和各種水生生物再次利用,但仍會增加庫區水中的氮、磷含量,對水質造成一定危害。于是,淅川縣政府不再允許漁民網箱養魚。為保證漁民的生活,淅川縣貸款一個多億,專門用于網箱養殖戶的補償。這相當于淅川縣2012年全縣財政收入的近兩成。
“多虧有庫區耕地占用稅等十多億元的國家補貼,淅川縣政府才得以運轉正常。隨著后一筆庫區耕地占用稅去年入庫,現在縣領導班子坐在一塊談起錢的事,各個不停抓頭。”淅川縣政府相關工作人員透露,雖然國家在水質保護方面有資金支持,但仍避免不了一些計劃外支出,“比如國家出錢,在各個鄉鎮建了污水處理廠,但廠子建成后的運行費用誰來出呢?”
為保水質禁種黃姜
無獨有偶的是,作為南水北調中線重要水源地的丹江口水庫,一場經濟轉型實屬勢在必行。
在有“亞洲天池”美譽的湖北丹江口水庫庫區,每年可給每個農戶帶來數萬元收益的黃姜種植業被政府取締,而一種并無經濟價值的植物美人蕉,卻在當地如雨后春筍般被種植成片。
原來,黃姜種植業雖在當地是一種惠及上萬農戶的傳統產業,但其生產與加工對丹江口水庫水質有潛在的威脅,而美人蕉發達的根系,可分解凈化居民區地下管網收集來的污水中的污染物。
“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其水質的好壞關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成敗。”湖北十堰丹江口市南水北調局局長張正有表示,種植美人蕉是丹江口庫區各地政府正在大力推廣的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的一部分。
在離丹江口水庫大壩不遠的計家溝村谷廟嶺移民安置點附近,居民區污水處理系統內的美人蕉,蒼翠欲滴,長勢茂盛。
丹趙路辦事處黨委書記謝志勇介紹說,這一污水處理項目已通過環保部門專業調試。移民區的生活污水通過統一收集后,先后經過調節池、沉沙池、厭氧池進行預處理,再由美人蕉等植物的根系分解污水中有害物質。這種“神奇”的水污染處理方式,主要是為了解決漢江流域農村人口散居帶來的污染威脅。
流經陜西、湖北的漢江,是長江的大支流,不僅水資源豐富、而且水質優良。為緩解北方多個省市的水資源短缺,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在其中游修筑丹江口水庫大壩,以攔蓄江水。
2005年,中國政府將大壩進一步加高,全面實施南水北調工程。今年,這一世界上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將正式通水,向北方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等地供水。
為確保丹江口水庫的水質,實現“一庫清水永續北送”,中國在累計從庫區向外移民38萬的基礎上,正全力改變庫區居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加強水源地生態環境的保護。
環保部數據顯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湖北、河南、陜西等地近年來累計關停1000多家污染企業,同時,中國還在這一區域投巨資專項進行水質污染防治和水土流失等相關防治。
國務院去年批復《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規劃》,今年出臺《南水北調工程供用水管理條例》,對水源地的水質保護提出更高目標。2015年末,確保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在二類,直接入庫的主要支流不低于Ⅲ類,入庫河流全部達到水功能區目標。
核心水源區湖北十堰市委書記周霽介紹,十堰市污染治理已經取得明顯成效,各項指標均超過全國水平,十堰正成為全國污水處理設施密集的地級市。根據國家、省、市34個水環境監測斷面常年監測,十堰境內漢江干流及丹江口水庫水質狀況總體良好,穩定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二類及以上標準。
目前,十堰境內仍存在神定河、劍河、犟河、官山河和泗河等5條城市納污河,水質雖有明顯改善但仍未達到理想標準。
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這些穿越城鎮的河流之所以多年來污染難治,與多年來污水管網鋪設滯后、生活污水處理不到位有著直接關系。
為根治這一難題,從2006年起,中國政府就開始在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開展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初步改變了水源地污水、垃圾直排和水土流失的狀況。
在此基礎上,中國繼續加大庫區環境治理力度,共安排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工業點源及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水質監測、排污口整治等10大類445個項目建設,總投資約120億元人民幣。
湖北省南水北調局副局長王延軍表示,南水北調通水在即,為確保南水北調中線調水水質安全,丹江口庫區近期的重點是將針對不達標河流進行綜合整治。
他介紹說,目前有關專家正呼吁國家有關部門盡快建立科學、長效的生態補償機制,用于庫區生態建設和水質保護,確保庫區水污染防治項目正常運營,實現“一庫清水永續北送”目標。
結語
秋風拂過,垂柳搖曳,要“水清”也要“民富”。誠然,徜徉在生態經濟化的“綠色跑道”上,也為南水北調水源區打開了一扇“突圍”縣域經濟的“天窗”。
“建設渠首生態經濟示范區,是淅川趟出的一條兼顧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新路子”淅川縣縣長趙鵬說,“‘后移民時代’的淅川,要清水也要富民。”
由此,水清民富既是實現經濟發展的現實選擇,亦為南水北調水源地責無旁貸的歷史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