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靈韻之地,在春季的新安江上泛舟前行,兩岸多為高山峻嶺、綠樹環繞的徽派村莊,白墻黛瓦掩映其間。船在江中游,仿佛駛入了一幅沒有邊框的山水畫……山是閉塞的屏障,水卻是開放的大門,新安江本就是古徽商的黃金通道,是連接蘇杭“天堂”之地的紐帶。發源于安徽省黃山市的新安江蜿蜒而下,在浙江省淳安縣匯集成為千島湖,而歙縣深渡鎮至淳安縣段,更是如同水墨丹青一樣的“山水畫廊”。
而在這一江清水背后,源自成效顯著的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黃山市新安江流域生態建設保護局局長聶偉平指出,新安江生態補償試點期限為3年,補償資金額度為每年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出資3億元,安徽、浙江兩省分別出資1億元;年度水質達到考核標準,浙江撥付給安徽1億元,水質達不到考核標準,安徽撥付給浙江1億元。
據介紹,新安江首輪生態補償試點為2012—2014年。經兩省聯合檢測,新安江流域總體水質優于地表水河流Ⅱ類標準,連續3年符合水質考核要求。浙江省也按照試點要求,兌現了補償承諾。“自試點年份開始,下游的浙江千島湖營養狀態出現拐點,這說明試點對于保持和改善新安江水質的環境效益顯現,目前正處于第二輪試點期間。”聶偉平說。
如今,新安江安徽段平均出境水量占千島湖年均入庫水量的60%以上,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重要的戰略水源地。截至2016年4月底,中央及皖浙兩省財政累計補助24.5億元,試點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納入國家生態改革“頂層方案”
5月,國務院辦公廳就已印發《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明確提出“繼續推進新安江水環境生態補償試點”,標志著新安江流域生態保護正式進入第二輪試點。事實上,自2011年,由財政部和環保部牽頭組織、每年安排補償資金5億元的全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在新安江啟動實施,試點期限為3年。
按約定,補償資金額度為每年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出資3億元,安徽、浙江兩省分別出資1億元;以皖浙兩省交界處水域為考核標準,年度水質達到考核標準,浙江撥付給安徽1億元,水質達不到考核標準,安徽撥付給浙江1億元。
然而,皖浙兩省的新安江流域第二輪試點誕生并不輕松。據悉,輪補償標準,雙方爭論的焦點是水質,到了第二輪,還是在水質標準上有分歧。浙江方面要求第二輪試點水質標準以輪試點內三年平均值作為標準,而安徽則要求維持輪試點的標準。浙江大學環境保護研究所副教授王飛兒對此介紹說,皖浙兩省也是博弈了很多年,終以中央作為中介人,才達成第二輪的補償標準維持不變的協議。
據浙江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所說,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的成果主要依托三方面基礎:一是國家層面的支持協調,包括《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試點實施方案》和中央財政每年投入3億元;二是上下游之間的共識互信,安徽把新安江綜合治理作為生態強省建設的“一號工程”,黃山市還專門成立了相應的保護機構;三是浙江省內各方的主動參與。
“生態約法”顯成效
看著這么干凈、的水,心里開心,也很自豪。把好環境留給后代,以后都是無形的財富。”長期在新安江畔生活的安徽省黃山市湖邊村村民張建民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說。發源于安徽休寧縣的新安江,干流總長359公里,為錢塘江正源及浙江省大入境河流,占千島湖年均入庫水量六成以上,是目前中國水質好的河流之一。沿江有朱池、落鳳山、千島湖、梅城、新安江水庫等勝跡,向有“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之稱。
截至2015年底,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共實施項目192個,已完工134個,累計完成投資90.4億元。復旦大學對新安江綜合治理和試點工作社情民意做了調查。調查顯示,試點政策知曉率達95.69%,政策滿意度為86.65%。黃山市新安江流域生態建設保護局局長聶偉平說:“這個滿意度高不是說老百姓他拿了多少補償錢,而是他們的生態保護意識提升了、生活環境更美了。”
去人們總覺得農村地區廣,人口分布不均勻,環境治理難度大。現在隨著老百姓生態保護意識不斷提升,農村環境治理已非難事。聶偉平說:“每個村里都有垃圾桶、垃圾池,全流域聘用農村保潔人員2791名,農村的垃圾有了去處。”
據介紹,黃山市新安江流域內的68個鄉鎮已形成“組收集、村集中、鄉鎮處置”的農村垃圾處置體系,流域所有村莊已實現垃圾清潔全覆蓋,年收集處理垃圾25萬噸。聶偉平說,生態補償不是短期行為,上下游意見也會經歷從分歧到彌合的過程,因此必須形成一體化發展和保護的共識,在中央、省級層面積極牽頭協調下,實現求同存異。
憧憬未來,聶偉平信心滿滿:預計“十三五”期間,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項目計劃投資120億元。“到2020年,新安江將基本形成‘流域水質保持優良,生態環境全面提升,生態經濟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文明新局面。”
(參考資料:人民網、中國新聞網、21世紀經濟報道、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