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民法典之后,我國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法典(草案)》(下稱“法典草案”)于近日公開征求意見。法典草案分為5編共1188條,對現行有效的30多部生態環境法律、100余件行政法規、1000多件地方性法規進行了系統整合、編訂纂修、集成升華,足見國家層面對生態環境的重視。
“經過40多年的努力,我國已基本建設形成‘1+N+4’的生態環境法律體系,但整個生態環境法律體系仍然偏重于污染防治,而且現行生態環境法律體系由單行法組成,具體規范之間仍有重疊和沖突。編纂生態環境法典,有利于對現行規范進行協調和發展,提升生態環境立法體系化水平。”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環境法教研室主任曹煒認為,生態環境法典草案內容較為全面,覆蓋了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以及綠色低碳發展這三大重點領域。
為幫助理解法典草案,《中國環境報》提煉出其中十大亮點,即:以人民為中心、體現中國特色、關注新領域、回應基層訴求、強化移動源污染防治、填補立法空白、化解沖突條款、提高法律適用、針對新情況新問題、積極應對風險挑戰。當市場增量需求見頂,法典草案的新增條款、多個首次,無疑釋放出新增長信號,靜待從業者挖掘。
本文將重點聚焦其中兩大關鍵點,探尋其將帶來的新機遇。
新增化學物質、電磁輻射和光污染防治條款
在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噪聲、放射性等常態化污染防治之外,法典草案于污染防治編特別設置“其他污染防治”第九分編,重點關注近些年熱點環境議題,包括化學物質污染風險管控、電磁輻射污染防治以及光污染防治。這其中,化學物質與新污染物關系密切,是自《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印發以來,備受重視的一大細分環保領域。因其涉及化工、環保、衛生等多個領域,防治工作復雜,也成為當下制約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新難點”。
對此,法典草案中明確,“國家加強化學物質污染風險管控,建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和環境風險管控體系。”要求組織開展化學物質污染風險評估,從生產、進口、儲存、運輸、銷售、使用、處置各環節控制有關化學物質排放。就在不久前,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關于加強重點行業涉新污染物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意見》,規定“對于生產或使用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和公約中明令禁止的新污染物的新改擴建項目,要堅決不予審批。”
我國是世界最大化工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新污染物來源廣泛,涉及行業眾多、產業鏈長、治理技術研發難度大。管控從嚴,首先意味著需加速構建新污染物常態化監測體系。目前,地方政府已經行動起來,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比如甘肅省,近年來先后投入資金510萬元,用于新污染物調查、監測和治理;比如云南省,通過投入資金組建技術組,高效推進“滇池流域新污染物預警和綜合治理模式試點項目”。可見,隨著新污染物治理要求不斷提升,項目會加快落地、資金投入會增加,從業者也將有更多機會參與其中。
生態環境部發言人還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督促各地強化涉新污染物建設項目環評文件質量管理,并對未按要求開展環評工作的,依據相關規定嚴肅處理。
加強建筑垃圾、新三樣等固體廢物污染防治
對于行業普遍關注的垃圾分類、餐廚及建筑垃圾處置、新能源有關廢棄物處理問題等,法典草案中亦有所明確。第二十一章首條即規定,“國家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要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制度有效覆蓋;關于垃圾處理費,要“體現分類計價、計量收費等差別化管理,并充分征求公眾意見”;建筑垃圾污染防治方面,要“按照規定將建筑垃圾污染防治費用列入工程造價,在施工合同中明確工程施工單位的建筑垃圾污染防治責任”;廢舊風電機組葉片、光伏組件、動力電池等處置,要“按照規定開展精細化、無害化拆解、處置”。
其中,建筑垃圾處置與利用尤其受到重視。法典草案中指明,對于未編制建筑垃圾處理方案報備案、未及時清運施工過程中產生固體廢物、未按照規定對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物進行利用或者處置的工程施工單位,有關部分有權責令其改正,處以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既是城市化進程的重要附加產物,又與循環經濟發展相關,建筑垃圾資源化也是近幾年環保裝備技術研發的重點。《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中提出,要推進建筑垃圾集中處理、分級利用,到2030年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5%。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分析認為,到2030年中國建筑垃圾處理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元人民幣。
“新三樣”固廢即廢動力電池、廢光伏組件及風機葉片等固體廢物,是我國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的產物。在2024年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就曾明確表示,將繼續強化廢動力電池和廢光伏組件及風機葉片拆解處理的環境監管,根據“新三樣”固廢循環利用技術研發進展,適時修訂完善相關污染控制技術標準。與此同時,全國范圍內廢動力電池和廢光伏組件及風機葉片等六類廢棄設備及消費品的環境污染專項整治工作也在如火如荼推進當中。
不僅如此,“兩新”政策加力擴圍實施,亦明確要求加強回收循環利用能力建設,擬支持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加快設立全國性、功能性資源回收再利用平臺,并加強回收循環利用重大技術裝備科技攻關,培育一批資源循環領域骨干企業。
倒計時5天,環保人專屬線上展即將啟航
作為承載著護航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歷史使命的鴻篇巨制,生態環境法典將以更牢更密的法治之網,守護好綠水青山,也為從業者指明發展方向。轉型升級的機會近在眼前,把握好契機很重要。
為廣大中小環保企業提供展示平臺,5月13日至16日,環保在線將整合會員企業、采購商、觀眾資源再出發,打造行業專屬“云”盛會——2025第11屆視環會。現向全網發出邀約,我們堅信,每一個優秀的品牌都值得被看見!
來參展,不僅能收獲來自百度、搜狗等9大搜索引擎,以及抖音、快手、視頻號等10大短視頻平臺的目光,還有一年延展服務,全天輪播,性價比拉滿;來逛展,不僅可以前排圍觀國產環保裝備創新成果,直接與供應商對話,還能夠參與留言互動,即時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