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發家新“金礦”或在垃圾發電里
垃圾處理是節能環保中市場與前景的項目,也是目前世界上不斷增長的“金礦”。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統計,2014年中國生物質及垃圾發電新增裝機容量同比增長26.7%,達到1.9GW,成為生物質及垃圾發電新增裝機容量多的三個國家和地區之一。
隨著政策激勵以及技術的不斷完善,生物質及垃圾發電在范圍內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中國也將成為未來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業內預計,生物質及垃圾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在2015年將達到96.3GW,在2020年將達到150.3GW3,可以看出生物質及垃圾發電仍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
“垃圾圍城”是個性的命題,也是我國環境整治的重頭戲之一。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堆存量已超過80億噸,占地80多萬畝,且垃圾產生量仍以5%—8%的速度增長,占地量以平均每年4.8%的速度持續增長。
在垃圾量猛增,填埋難以為繼的情況下,焚燒處理作為上公認的一項成熟技術,開始成為垃圾處理中的重要手段。
垃圾發電被普遍看好
與傳統填埋方式不同的是,垃圾可免除埋在地下千年都難以分解的困擾,將垃圾資源再生利用,既有利于環境保護,又能獲取一定的經濟利益,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業。
事實上,對于垃圾處置,我國也一直很看重焚燒處理對“垃圾圍城”緩解的作用。
《“十二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提出,到2015年年末,全國垃圾焚燒日處理能力新增22.3萬噸,新增設施數量223座。即到“十二五”末期,我國垃圾焚燒日處理能力達到30萬噸,垃圾焚燒設施數量達到330座。業內據此換算,預計到2015年年底,投產和在建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有望超過300座,生活垃圾焚燒處置能力達到1億噸/年。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境衛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徐文龍在日前舉行的第六次生活垃圾焚燒處理技術與設備研討會上也表示,“到2020年,我國垃圾焚燒處理率將達到50%。”
徐文龍進一步解釋道,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率已達89.3%,其中70%以填埋為主,25%—28%為焚燒處理。而在“十三五”期間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將以“半壁江山”的占有率,成為我國垃圾末端處理的主要方式之一。
文章整合自光明日報、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中國產業信息網、OFweek節能環保網等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