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亭子長廊變垃圾場
今年的五一小長假期間,全國大部分地區溫度適宜,不少上班族終于可以放下手中的工作出門走走,各個公園、景區也迎來了游客高峰期。與出行人數一起增加的還有生活垃圾量。
5月1日,在風景秀美、江南風韻充溢的浙江杭州西湖邊的某長廊“告急”,原本是可用來小憩一下的好地方,卻成了西湖景區周邊的垃圾“重災區”。據中國新聞網報道稱,長達幾十米的長廊里,座位上到處都是廢棄的舊報紙、塑料袋——很多游客在坐上去休息之前,擔心座位的石板不夠干凈,就墊上了這些東西,但是,當他們休息好了離開時,卻全然忘記還要帶走這些“座墊”。
消息稱,今年“五一”小長假的首日,杭州西湖景區就迎來游客共58.59萬人次,而在免費的景點當中,湖濱景區就以14.68萬人次高居首位。在湖濱景區負責清掃工作的某環衛工人也透露,他們每天早上5點鐘就開始工作了,同事之間互相輪班作業,一直要工作到深夜。
一個環衛工日處理垃圾達1千斤
無獨有偶,在國內的海濱旅游圣地——深圳大梅沙,節假日景區垃圾處置問題也成了相關部分環境治理的一大頑疾。據深圳新聞網報道,五一假期首日,深圳大梅沙景區累計游客高達13萬,大量游客每天在大梅沙產生了幾十萬噸垃圾。
據了解,五一期間深圳大梅沙一個環衛工人每天要處理垃圾達1000斤。今年五一為改善大梅沙海灘衛生環境,深圳市城管局在大梅沙開展了“垃圾不落地深圳更美麗”大梅沙清灘志愿服務活動,每天招募100名左右志愿者,在大梅沙海灘開展清灘志愿服務。
此外,今年五一節期間,深圳市大梅沙海濱公園還繼續實行了限時限量管理,即公園在每日上午6時至次日凌晨1時向游客開放,當游客達到5萬人時,將視情況對游客入園實行限量管理。5月1日下午三點園內人數就超過五萬,下午四點左右園內人數一度高達60350人。
無垃圾景區推“垃圾自帶”
作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每個假期貴州荔波景區都要接待不少游客。為改善荔波景區衛生環境,2014年以來,荔波景區打造全國無垃圾景區,在平時里景區都給游客做好進入景區前的工作,慢慢養成了習慣,“五一”等節假日,在荔波景區推出“垃圾要自帶”環保主題活動,以此來倡導文明旅游,傳遞“美麗荔波”的正能量。
據《貴州商報》報道,日前,該景區負責清掃工作的某環衛工人表示,今年不一樣了,人雖然多,但是感覺好多了,“我現在回家也早一些了,現在隨手亂扔垃圾的人少了,大部分人還是會自覺的,但還是有些人不講理,當著我們的面還亂扔垃圾。”
來自河北的冉女士稱,荔波景區這樣做確實好,如果走在景區你手里的垃圾袋不在了,那太不好意思了。有媒體人士觀察了一下發現,不管是從西門通往東門的路上,還是沿其他景點的道路,垃圾桶都不見了,這樣一來很多人就不好意思隨手丟棄垃圾了。
帶走垃圾,留下文明
每到小長假和黃金周,旅游景區常常都是垃圾遍地,斯文掃地。這些年來,在國內的許多旅游景區,圍繞節假日景區垃圾治理展開了眾多活動,但一時的起意并未帶來良好的效果。
其實,在垃圾處置方面,國外有些做法或許值得借鑒。
在德國,飲料價格包含瓶子價格。消費者在購買飲品時可清楚地看到,有時瓶子價格甚至比飲料還貴。因而,在旅游過程中,大部分德國人不會隨便扔掉空瓶子;相反的,他們會返回超市,將空瓶放入全自動回收機器,機器可以自動識別、回收,并打印小票,拿著小票可以直接向超市兌換現金。而在日本和美國,亂扔垃圾者不僅會被處以罰款,還有可能會被判刑,在路邊亂扔垃圾被發現也要一次性繳納罰金。
環境衛生是一個城市的形象“名片”,公共場所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面鏡子。有業內人士建議,對于游客而言,需要從自身做起,提高個人的文明素養;對于監管部門而言,也要考慮景區垃圾桶的配備和放置是否做到了以人為本,是否為游客提供了便捷、多樣的選擇,以及是否可以借鑒一些先進經驗,從而探索出切實可行的管理辦法。
小長假,本是放松的好時機。在我們“進駐”他人之城的時候,也請約束好自己不亂丟垃圾,帶走垃圾,留下文明。
文章整合自中國新聞網、深圳新聞網、貴州商報、濟南時報的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