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略有成效
4月23日,廣東惠州市環衛局副局長林火明做客惠民在線表示:“垃圾處理是治污的源頭。”
自2013年4月起,惠城中心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啟動,至同年年底,中心區六個街道范圍內所有具備物業管理的484個小區,約14萬戶居民全面參與生活垃圾分類。而垃圾分類在當地的試點效果也獲得了林火明肯定。
“在我住的樓房,以前垃圾就放在樓層上,現在通過垃圾分類,大家把垃圾帶到樓下,適當的投進分類垃圾桶,這就是進步”。林火明表示,其實垃圾分類還是有效果的。通過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環衛基礎設施有很大的促進,市民對垃圾分類的意識也實現了從無到有,文明健康的行為習慣得到了改變和提升。
2000年6月,包括廣州在內等城市被確定為全國8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那時,人們對垃圾分類的概念尚且懵懵懂懂。經過15年的努力,如今,幾乎被宣傳覆蓋的城市居民大部分都知道垃圾分類的概念。
林火明透露,廣州2015年還將繼續免費發放垃圾分類袋。據悉,目前環衛部門已經向市府報告,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采購,報告批復后馬上進行采購,分發到各個小區各個居民家中。
2015年只是個開始
雖然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獲得了良好成效,包括政府部門、公眾等各個層面對垃圾分類的意義有了普遍認識,但是對“分什么”“怎么分”“分類之后怎么處理”的路徑和技術問題還沒有達成共識。
在專家眼中,過去15年,中國垃圾分類工作的成績值得肯定,但需要改進的地方更多。未來,中國垃圾分類距離全部實現的目標依然尚遠。
據《中國科學報》報道,在德國,法律中明確了垃圾產生者必須承擔垃圾分類處置的義務。按照歐盟要求,德國將全部固體廢物劃分為20個大類,110個小類,839種。各州對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分類運輸方式按照各自實際情況進行組織,具體方式各自不同,其中生活垃圾大體分為有機垃圾、廢紙類、廢玻璃、包裝垃圾、剩余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大件垃圾等。
對比其他國家分類垃圾之路,15年也只是個開始。德國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城市垃圾分類收集,加拿大也早在1990年就提出要進行垃圾減量化處理。歐洲其他一些國家也經歷了二三十年的過程,才終建立良性循環的垃圾分類體系,而在我國,目前依然沒有全國統一的垃圾分類標準。
看似不難可為何就是做不好?
就垃圾分步分類,《人民日報》記者近日隨機采訪了10名行人,得到了這樣結論:8個人以“沒時間”“沒人管”“環衛都是混收垃圾,因此沒必要分類”等作為沒有分類的理由,僅有兩人表示會將干濕垃圾分開。
垃圾不分類會帶來什么麻煩?
除了產生大量“垃圾湯”,影響入爐垃圾熱值,還會污染原本可以回收的資源,同時摻雜在廚余垃圾里的其他垃圾會影響堆肥效果。數據顯示,北京市目前每天有3900噸的堆肥能力,但是分出來的廚余垃圾只有幾百噸。同時,目前堆肥的品質相對較差,多數只能用于園林綠化。
15年前,北京被列為全國8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之一;5年前,北京開始試點批垃圾分類達標小區,目前達3365個,占全市小區總數七成。不過,分類達標考核側重硬件配備和人員操作規范,投放效果等“軟件”占比較小。
據測算,目前北京市民的分類投放正確率不到10%,其中還包括通過垃圾分類指導員實施二次分揀后達到的5%廚余垃圾分出率。當地某市民稱,“混收就不用分類”的邏輯完全錯誤。“環衛工人打開垃圾桶一看根本沒分類,干嗎還多此一舉分三輛車運呢?”他認為,只有絕大多數人做到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和運輸才有意義,政府分類處理垃圾的體系才能建立起來。
三輪驅動垃圾處理產業健康發展
國家要求,要在2015年實現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達到30%,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及計劃單列市達到50%目標,到2030年全面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目標。
這需要各方的全力推動。《廣西日報》日前報道稱,目前,我國生活垃圾管理立法體系包括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法規、標準和規范性文件等,已初成體系。但在具體實踐中,垃圾分類工作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廳工程師看來,推動生活垃圾處理產業健康發展應抓好以下三個方面工作。
一是進一步明確各責任主體的職能和義務。應賦予縣一級政府生活垃圾處理的收費定價權,進一步明確鄉鎮及村一級的責任,將生活垃圾“三化”處理列入各級政府年度目標責任考核;明確各級環境衛生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理的管理權,明確其監督權屬于環境保護部門;確立環衛部門與廢品回收部門的分工協作關系,探討將環衛回收與廢品回收兩條線合二為一。如明確生產者的法律責任,規定生產者回收包裝物的強制責任,對有毒有害垃圾的強制回收責任等;明確居民的法律義務,通過立法明確居民對垃圾分類、減少垃圾排放等義務。
二是完善機制,持續推進城鄉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建立政府主導、居民參與、社會支持的投入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運行,重點扶持和鼓勵一些有資質的企業協助政府實行生活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理;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堅持宣傳教育、培訓指導、考核監督,使垃圾綜合處理深入人心,讓從垃圾分類開始的減量化、資源化成為城鄉居民的自覺行動;建立長效管護制度,培育市場化的專業管護隊伍;加強基層管理能力,逐步將設施等管理責任落實到人;完善環保部門監管、環衛部門管理、專業公司社會化服務的管理體制;鼓勵社會化的投資,實行誰投資誰受益。
三是出臺經濟政策,促進生活垃圾處理產業健康發展。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以激勵機制改變行為人(廠商和消費者)的生產和消費行為,內化生活垃圾問題的外部性,終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可循環。如垃圾按量收費、原生材料征稅、循環回收補貼、生產者責任延伸、預收處理費用、押金返還制度、低再生物質含量標準等,都是可以促進生活垃圾處理產業健康發展的政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