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塑料農用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已成為農業增產的一項重要技術,并在農業增產增收中發揮著重大作用。但隨著用量的不斷增大,農用塑料殘膜清理回收十分困難,土壤中塑料農用地膜的殘留量逐年增加。塑料地膜不易腐爛分解,不僅破壞土壤的原有結構,使土壤失去保水保肥特性,而且還會嚴重影響土壤的通透性和水分的上下輸導,對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塑料地膜成了新一代“白色污染”困擾著農業發達的地區,也是新疆這座地膜污染嚴重城市的環境治理方向。
廢舊地膜污染嚴重
新疆地膜覆蓋種植作物面積4700萬畝,是全國地膜覆蓋種植面積大、地膜用量多的省區,而年回收治理量僅為132萬畝,占整體覆蓋面積的2%至3%。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廳2009年和2010年的調查研究結果也顯示,新疆地膜覆蓋田地中每畝的地膜殘留量是16.88公斤,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到5倍。
新疆精河縣大河沿子鎮農民郭忠平站在自家25畝棉田前,喜憂參半。再過不久,就是棉花收獲的季節,到時田間殘留的地膜又會成為他的煩惱。
郭忠平說,目前大家普遍使用的地膜厚度為0.008毫米,每畝使用4.8千克至5千克。地膜雖然有利于保護作物的生長,但秋收后,地膜經過一年的風吹日曬,化作一片片殘膜,回收難度極大,且因為翻地時間受限(棉花收獲后兩周內必須翻地,為來年播種做準備),當地農民基本未對地膜做過回收工作。
據了解,殘膜嚴重影響土壤的再生產能力,威脅并破壞農業環境、自然環境和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而增加地膜的厚度則有利于殘膜的回收。
加大殘膜回收力度
廢舊地膜污染日趨嚴重,走循環路子成必然之勢。一如全民陷入網購鏖戰,新疆則進入了殘膜“攻堅戰”。11月11日,有消息稱,在新疆瑪納斯縣樂土驛鎮樂源合作社的棉花全程機械化示范田,一臺摟膜機正在實施摟膜作業,合作社管理人員文軍忙著跟車作業清理農田殘膜,減輕承包土地白色污染。這是該鎮加大農田殘膜回收工作力度,傾力治理土地白色污染的一個場景。
在今年的秋翻工作中,該鎮要求各村嚴格按照清地、殘膜回收、秸桿粉碎、深施底肥、犁地的程序進行操作,并把殘膜回收作為犁地前的一個重要環節來抓,加大殘膜回收工作力度,狠抓對殘膜回收工作的組織實施,減少殘膜對土地的污染,要求所有鋪膜地塊必須100%進行地膜回收,不撿拾殘膜的地塊不得進行下一環節作業。該鎮還制定了殘膜回收工作激勵機制和獎罰制度,做到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結合,機力摟膜和人工回收殘膜相結合,努力提高殘膜回收率。截止目前,該鎮已完成殘膜回收面積5.24萬畝,此項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中,為明年春季保質保量完成春播工作奠定基礎。
殘膜回收的目的在于實現其循環再利用,與日前甚囂塵上的“靜脈產業”一脈相承的是,新疆尉犁也在開發殘膜的靜脈產業,在廢舊地膜回收再利用上進行得如火如荼。
廢舊地膜再利用如火如荼
“今年尉犁縣在75萬畝示范棉田里推廣使用厚度0.01毫米的地膜,既方便回收利用,又減少土地污染,并有助于棉花增產。”新疆尉犁縣農業局副局長亢恩斌在該縣興平鄉的一塊標準化示范棉田中說。2014年,尉犁縣被自治區確定為2014年農田廢舊地膜污染綜合治理整縣推進試點縣,本著“環保優先,生態立縣”的理念,尉犁縣七鄉一鎮、一個管委會、50個行政村的75萬畝棉田全部使用厚度0.01毫米的標準地膜,并實施廢舊地膜回收再利用。
據介紹,尉犁縣75萬畝農田廢舊地膜污染綜合治理項目總投資2250萬元,其中中央投入1500萬元,尉犁縣配套300萬元,企業配套450萬元,形成中標企業生產、鄉鎮集中銷售、農民購買、回收企業加工再利用的模式。
在廢舊地膜聚乙烯顆粒生產線上,被回收的廢舊殘膜通過一道道工序被加工成了聚乙烯顆粒,這些顆粒終的成品是農用滴灌帶、化工涂料桶、PE軟管等塑料制品。
如今,廢舊地膜回收再利用在新疆尉犁進行得如火如荼,優惠政策更是讓農民積極性大漲。
生物降解地膜解“白色污染”
欲實現農業“白色污染”根治,除了在殘膜的回收再利用上下功夫,新疆還積極引進生物降解地膜,雙手“降膜”的做法,值得我國這個農業大國的其他地區借鑒。
地膜被農戶常年使用,給土地造成了“白色污染”。這一瓶頸問題困擾中國農業近30年,屬世界難題。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兵團殘膜污染面積約有上千萬畝,占兵團耕地面積的50%以上。而傳統回收殘膜費時費力,無法回收干凈,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白色污染”問題。多年來,天業集團不斷完善改良可降解地膜產品,從前期生產光降解式地膜和后期淀粉式光降解地膜,到現在和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生產全生物降解地膜。
據介紹,目前天業生產的地膜是生物降解綠色產品,按照現有的國家標準,90%以上完全生物降解,能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并可追肥。此次天業和金發科技首批生產的813.6噸生物降解地膜地膜,已在兵團12個師的14萬畝地上推廣使用。
農業大國“降膜”啟示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地膜曾長期在農業增產增收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如今卻成了污染的源頭之一,加重我國環境治理難度。通過新疆地膜的漫長治理道路,我們也看到了根治白色污染的切入點。在新疆農業殘膜回收再利用如火如荼地進行之前,就有業內人士對廢舊殘膜提出了幾點自己的建議:一是提倡重復利用地膜。對不能利用的破膜,應徹底清除。對已污染的農田采取人工和機械回收相結合的措施。二是加強技術規范和市場監督。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制定安全技術規范,強制使用無毒添加劑,大限度減少重金屬污染。同時,杜絕超薄地膜(厚度小于0.008mm)進入農資市場。三是加大塑料廢舊地膜回收力度。建立補償措施,扶持地膜回收加工,調動農民清除殘留地膜的積極性。四是研究開發新材料,積極使用農膜替代品。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支持鼓勵科研部門、企業研究開發無污染的全生物降解的新材料。
相關閱讀:
新疆擬出臺“降魔法”治地膜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