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是第45屆世界標準日,當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關專家審定了《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的地方標準,也就是地膜覆蓋技術的新標準。
據了解,目前新疆年使用地膜15.94萬噸,但回收使用率不足10%。地膜在污染土地的同時,致使農民每年減產10%至15%。而殘留在土地中的地膜,自身200至300年都不易腐化。由于原來使用的地膜標準太多,地膜太薄,使用之后難以清理,新疆擬出臺新標準強化地膜的厚度和強度,新標準的厚度指標將定為0.01至0.02毫米。
新標準出臺后將在便于回收方面緩解上述矛盾。后期,新疆還將探索制定完善農用地膜生產、使用、回收再利用的相關標準,形成新疆農用地膜合理使用與污染治理的綜合標準體系。
地膜新標準或將出臺,這意味著,對地膜“白色污染”的治理將有進一步的辦法。疑惑的是,農田里的“白色污染”到底有怎樣的危害?
自治區農業廳農村環境保護和能源發展處副處長陳軍介紹,目前,全疆需要覆地膜的農作物面積達4700萬畝,是全國地膜覆蓋種植面積大、地膜用量多的省區,而年回收治理量僅為132萬畝,占整體覆蓋面積的2%至3%。比如,棉花、甜菜、果樹等,相當于新疆農作物種植面積的70%,平均一畝地正常使用3.5公斤地膜,由于原來使用的地膜標準太多,地膜太薄,使用之后難以清理,近30年來,每畝地殘留下來的地膜達16.88公斤,已超過全國標準的四五倍。
陳軍說,地膜在土地中存在,在污染土地的同時,直接的表現就是農民每年減產10%至15%,因為大量地膜存在土地當中,種子播種之后,無法扎根和發芽。地膜的成分是聚乙烯,也就是塑料,如果不清理殘留在土地中的地膜,自身200至300年都不易腐化。
據了解,厚度低于0.008毫米的地膜,一公斤10塊錢左右,一畝地用量不到3公斤,因成本低,農民都跟著用,二三十年過去,殘留的地膜也就越來越多。
“地膜污染愈演愈烈與目前治理方面沒有任何法律依據有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廳農村環境保護與能源發展處處長努爾穆罕默德?祖農說,一些中小企業正是鉆了法律的空子,生產出諸多不合格的地膜,使得污染情況更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