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頁巖氣可開采儲量達30萬億立方米
數據顯示,頁巖氣資源量為456萬億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北美、中亞、中國、中東、北非、拉美、前蘇聯和歐洲等地。美國是世界上早發現和生產頁巖氣的國家,已經實現了頁巖氣的大規模商業開采發。我國天然氣資源豐富,資源總量為336.6萬億立方米,非常規天然氣為280.6萬億立方米,是常規天然氣資源量的5倍。其中頁巖氣可開采儲量https://img56.hbzhan.com/3/20171017/636438568603607408561.jpg5萬億立方英尺,31.57萬億立方米。
據悉,早在1999年,我國已經開始著手跟蹤國外頁巖氣的進展工作。到2008年,國家對上揚子地區進一步論證,籌劃實施頁巖氣戰略選區計劃;2009年有關部門啟動了頁巖氣國家專項重點在上揚子地區開展工作;2010年又分3個梯次展開,啟動了“川渝黔鄂頁巖氣調查先導試驗區”,40萬平方千米,設置5個項目,同時,在下揚子地區開展頁巖氣調查和北方地區開展區域頁巖氣研究,建立3個示范剖面(龍馬溪組),優選有利區、評價資源潛力;2011年,我國頁巖氣項目首輪招標結果出爐。
時隔三年之久,日前,國土資源部信息顯示,在首批兩個頁巖氣招標區塊探礦權勘查期滿處置結果中,中石化和河南煤層氣開發利用有限公司因未完成承諾的勘查投入比例,分別繳納違約金約800萬元和600萬元,并被核減勘查區塊面積。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上述兩家公司“圈而不探”正凸顯了我國頁巖氣開發面臨的困窘局面。
商業開發 緊鑼密鼓
事實上,我國的頁巖氣發展潛力巨大,業內有觀點認為,中國有可能成為繼美國之后的第二大頁巖氣生產國。在美國頁巖氣開采進入商業化生產并初具規模的同時,中國的頁巖氣勘探和開發也步入快車道,目前中國已經進行頁巖氣的商業開發。
據相關公司公布的頁巖氣調查材料顯示,在32個有頁巖氣資源的國家中,頁巖氣技術可采資源量為187萬億立方米,其中中國的頁巖氣技術可采資源量為36萬億立方米,在世界頁巖氣版圖上占有非常重要的角色。
009年8月,國土資源部在重慶市啟動了我國頁巖氣資源勘查項目。幾個月后,中國口頁巖氣勘探淺井—渝頁1井在重慶市順利完鉆。
2012年3月,頁巖氣“十二五”規劃出臺。作為中國個頁巖氣發展規劃,對頁巖氣產量也提出了目標。將在2015年實現65億立方米產量,并力爭2020年產量達到600億立方米至1000億立方米。
據報道,中國頁巖氣市場空間巨大,目前投資開發儲量達到1300億立方米。截至7月底,全國共設置頁巖氣探礦權54個,面積17萬平方公里,鉆井400口左右。
此外,在頁巖氣開發格局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3大國有企業正緊鑼密鼓地做著開發頁巖氣的各種技術準備,獨立或與跨國石油公司合作完成了數口試驗井,有的已獲得工業氣流;民營公司、社會資本、國外的石油公司、技術服務公司等也都躍躍欲試,隨時準備進入這一行業,參與的中國的勘探開發業務。
然而,正如相關頁巖氣調查材料顯示的,相對來說,中國頁巖氣勘探和開發比較晚,目前還處于剛起步的探索階段,也缺乏關鍵核心技術。目前由于局限于管道運輸等條件,中國頁巖氣生產供應主要限于西南的四川、重慶等地區,有明顯的區域化特征,其商業化進程仍有賴于輸送管道等配套基礎設施的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國土資源部日前公布的對首批兩個頁巖氣招標區塊探礦權勘查期滿處置結果,首批兩家探礦權人因未完成承諾的勘查投入,分別受到繳納違約金并核減區塊面積的處罰。目前,受處罰的兩家公司已按核減面積后的區塊重新編制勘查實施方案,在上報國土資源部后,將重新辦理探礦權延續登記手續。
爆發前的沉默
那么,“兩桶油”在頁巖氣開發上是否“消極怠工”?
在11月5日于美國達拉斯舉行的第五屆世界頁巖油氣峰會上,中石化被授予“頁巖油氣先鋒獎”,以表彰北美以外世界頁巖氣重大商業發現。
不過,在涪陵焦石壩的突破難掩中石化未能“全面開花”的現實。在中石化2015年計劃中,涪陵貢獻產量32億方,外圍地區產能目標100億方,未標明產量目標。也就是說,中石化2015年頁巖氣產量將幾乎全部來自涪陵。
中石油則更是被認為是“起個大早、趕個晚集”,不僅尚未獲得較大突破,還傳出合作方殼牌公司打起了退堂鼓的消息。
對此,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地質師鄒才能明確指出:“川南地區地應力特別復雜,打鉆、壓裂難度都很大。這是我們過去沒想到的,現在正在集中力量進行技術攻關,繼續加大勘探開發的力度。”
據悉,中石油在川南地區遇到的技術難題,是殼牌公司此前在美國沒有遇到過的,這也使得項目進展低于預期。
而另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在“兩桶油”之外,有多少民企有能力獨立開發?
第二輪招標已經過去一年多,時至今日,拿到區塊的兩家民企并無太多進展。面對第三輪招標,大部分民資態度趨于冷淡。
“‘兩桶油’明顯耐力更強,而民資對所需的巨大投資和技術、人才力量有些望而卻步。”一位業內人士如是說道。
頁巖氣是技術、人才、資金密集型產業,三者缺一不可。“現在大家都不缺資金和熱情,缺乏的是技術和人才。”鄒才能一針見血地指出。
實際上,在談及美國頁巖氣革命時,一條為人津津樂道的經驗就是私人企業的參與,水平井鉆井技術、水力壓裂關鍵技術等初都是由美國私人企業形成技術突破。
但這一經驗放在當前的中國并不適用。過去,我國油氣行業勘探開發都集中在“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手里,民營企業力量薄弱,現在想進入市場卻并不具備相應的人才儲備和技術能力。因此,一些技術力量不足的民企參與招標的行為,被認為存在“圈地”的嫌疑。
“這個領域要特別注意地質風險和投資風險。”鄒才能提醒。
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鄧郁松則認為,只有不斷放寬市場準入,頁巖氣產業才更有希望。
他指出,美國頁巖氣革命成功的一條重要原因,是上世紀70年代出現氣荒后,美國開始進行放松市場準入的改革,使得一批中小企業能夠進入油氣市場,經過二三十年持續攻關終形成了技術突破。
“我國也在不斷放寬市場準入,以前的資源都集中在‘三桶油’手里,新進入者必然沒有行業發展經驗,需要一段時間積累,到某一個結點會出現爆發式增長。”鄧郁松說。
對于我國頁巖氣產業的前景,鄧郁松頗為樂觀:“要相信市場的力量。美國頁巖氣產能也是在2005年之后才爆發,直到上世紀末還沒人預料到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只要注重行業發展規律,不急于求成,不用特別擔心中國頁巖氣市場起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