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發電三至五年或有突破 市場商業化指日可待
11月5日,大同市首例個人投資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圓滿通過驗收送電。該項目目前裝機容量3千瓦,自發自用,余電并入大同市新榮區光明3#變臺運營,預估年發電量4380千瓦時。
大同市首例個人投資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位于大同市新榮區新榮鎮光明村,投資人栗國澤今年63歲,靠打工為生。在國家出臺了個人光伏發電政策后,栗國澤于今年4月正式向供電公司提出申請,其間,經過個人籌資、采購光伏太陽能板、逆變器等設備,今年8月項目正式敲定。11月5日,供電公司客戶服務中心精心組織、驗收并義務為客戶調試,項目經過驗收并成功并網送電。
栗國澤的個人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位于光明村的一個院子里,前后投資3萬多元,目前裝機容量為3千瓦,遠期發電目標為12千瓦。據大同市供電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栗先生的個人電網并網送電后,供電公司將采取雙向計量方式,即個人用電按居民用電收取,其上網發電量則按國家標準向其付費,具體標準為當地脫硫電價每千瓦時0.3767元。談到為何投資此項目,栗國澤通過電話告訴記者:“主要是因為自己年事已高,所以想通過該項目方便自己用電,另一方面還能把電賣給國家,實現贏利。沒想到,開始投資后,發現這一項目還有政府補貼,算是一個政府和個人均受益,利國利民的好項目。”
針對該市個人光伏發電項目,大同供電公司專門開辟綠色通道,并組織技術專家團隊多次對項目實地勘測,詳細了解現場情況,悉心為用戶提供各種服務。據悉,目前大同市已有多人向供電公司提出了個人光伏發電項目申請,相關工作正在緊張辦理中。
栗國澤無疑是個人光伏發電項目“吃螃蟹者”,是我國光伏發電商業化的一個縮影。國內光伏發電市場距離真正的商業化還有多遠?
國內光伏發電商業化三至五年或有突破
國內光伏發電市場距離真正的商業化還有多遠?出席“2014APEC中國日新興產業論壇”的業內人士給出的新預測,是三至五年。在業內人士看來,屆時光伏發電的成本將會低于用電價格。但在此之前,國內光伏企業需要在技術突破、合作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過去幾年,光伏產業的制造中心正在遷移。南開大學教授、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產業委員會主任趙穎指出,在2011年,歐洲光伏產業達到。但是近幾年,整個亞太地區的光伏產業正大幅提升,中國大陸、中國臺灣與日本加在一起的總產量已占到世界產量的近60%。
伴隨著光伏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光伏發電的成本也將逐步下降。王秀香預計,未來3年至5年,中國晶體硅太陽能電池成本將下降至每瓦0.4美元左右,合人民幣約2.5元,屆時,用電價格會超過發電成本,中國光伏發電市場將真正的實現商業化。
光伏產業在國內的發展,需要加快智能電網建設以提供支持。智能電網就是在供電多的時候,把電儲存起來,沒太陽、陰天供電低的時候再將電能釋放,目前這一領域發展空間巨大。
光伏發電市場“商業化”指日可待
未來3年至5年,中國晶體硅太陽能電池成本將下降至每瓦0.4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幣約2.5元,屆時,用電價格會超過發電成本,中國光伏發電市場將真正實現“商業化”。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業委員會主任趙穎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光伏累計裝機容量達20GW,2014年計劃安裝10GW,至2020年,中國將有100GW的光伏裝機容量。
趙穎說,中國光伏產量在增加,成本卻在下降。據他介紹,2007年,中國光伏價格每瓦約每36元人民幣,現在每瓦3.8元,短短七年時間成本下降10倍。
據了解,中國光伏行業因受國家政策扶持及技術創新等利好因素影響,目前整體有回暖跡象。根據公開報道,已經有百億級別的資金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