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霾產品迎季節性發展契機 火爆市場背后存雜癥
進入秋冬以來,關注度高的新聞非京津冀霧霾莫屬。十一國慶之后,北京便深受霾伏,民眾無奈只有“等風來”,幸好等來了北方冷空氣,然而幾日藍天白云之后,霧霾殺了個回馬槍。19日的北京馬拉松在霧霾中開跑,讓人們意識到,與霧霾斗,也是一場不知何時到盡頭的馬拉松。20日晚間,一股弱冷空氣把糾纏了京城三天的霧霾終于趕走,然而,據中央氣象局預報,23日又將是霧霾的“回頭日”。
京津冀、長三角與珠三角,我國中部以及華北部門地區深受霧霾困擾,抗霾防霾產品無疑成為這個季節的寵兒。形形色色的防霾口罩,功能各異的空氣凈化器,引爆市場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的爭論。新國標雖然蓄勢待發,但還是沒有出臺實施,那市面上所謂的抗霾產品效果到底如何?花了錢,買來的健康,只是心理安慰?
防霾口罩
《2014-2019年中國口罩市場監測及投資前景研究報告》表明,2012年我國口罩需求量達到10億只,同比2011年增長22.8%,近幾年我國口罩需求量增長速度都高于15%。2012年防塵功能口罩在工業領域的銷售量為4.2億只,而防毒功能口罩在醫用領域的銷售量為1100萬只。2012年民用領域達到約5.7億只。截至2013年年底,中國功能性防塵口罩市場規模已經接近20億元,而民用防護型口罩的市場規模也超過10億元,預計未來3-5年內仍將保持快速增長。
據了解,目前市面上出售的所謂“防霾口罩”主要有三類:一是紗布口罩。這種口罩能濾除大部分粉塵和病菌,但對PM2.5幾乎沒有什么防護作用。二是活性炭口罩。這種口罩添加了具有吸附作用的活性炭層,但它只對隔絕異味起作用,對抗顆粒物防霾效果欠佳。三是醫用口罩,包括醫用一次性口罩和N95口罩。
“有的口罩確實有一定防霾效果,但同時也會為佩戴者帶來一定的呼吸阻力,佩戴時間長甚至可能導致缺氧。”淄博市中心醫院呼吸科一位醫生說,寄希望于防護性用具來防霾的想法本身就不對。
“PM2.5防護技術壁壘很高,具體到口罩,產品面料、過濾性能、設計工藝、透氣性等都需要專業研發及反復測試。”一位業內人士說,“短時間內,很難做出真正防護PM2.5的產品。”
質量參差不齊、品牌魚龍混雜的口罩市場,勢必會給消費者帶來選擇困惑和實際損害,PM2.5口罩的行業標準亟待出臺。
凈化器
空氣凈化器,近年來由于霧霾天氣頻發而走俏,被消費者視為去除室內污染物的神器,廠商們更是看準了消費者心理,對凈化器的功效大肆宣傳。
數據顯示,近年來,隨著霧霾天氣的影響加劇,引發消費則愈加關注空氣健康問題,空氣凈化器市場規模隨之不斷擴大。尤其是今年上半年,霧霾天氣的持續,使得空氣凈化器市場規模保持上升勢頭,上半年銷售量達275.2萬臺,較2013年同期增長了48%。
空氣凈化器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虛假宣傳泛濫。商家利用“每天2小時輕松除甲醛”、“每天一小時細菌、病毒全消除”、“清除PM2.5”等虛假廣告語吸引廣大消費者眼球,提高產品銷量。
二是傍洋品牌、貼牌代工現象嚴重。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部分廠商到國外注冊一個公司或使用一個洋名字,就宣稱自家產品屬海外。還有一些廠商,采購好核心零部件后找代工工廠進行組裝,并貼牌銷售,嚴重擾亂了智能空氣凈化器市場正常經營秩序。
三是質量問題堪憂。有些產品為了達到凈化效率,使用濃度過高的臭氧,并稱臭氧能快速殺菌、清除室內甲醛、苯、胺等污染且具有降低血壓、改善心肌功能的效果,但據醫學人士介紹,長期生活在臭氧濃度過高的環境會出現呼吸不暢、皮膚過敏等癥狀。
新國標
《日常防護型口罩技術規范》
據了解,我國現行的口罩標準無法完全適用于民用防霧霾(PM2.5)口罩產品。由于缺少統一的標準規范,企業生產及檢測機構對于民用防護口罩的檢測都是自己選擇某個標準,造成同類產品不同檢測結果的混亂局面。
9月10日,《日常防護型口罩技術規范》標準編制工作會在北京召開。
為了保護人們日常生活的健康,一定程度上防控可吸入微塵的危害,國家相關部門開通綠色通道,要求加緊推進《日常防護型口罩技術規范》標準制定的立項審批工作,并下達了該標準計劃編號為20140042-T608。該標準制定的初衷是在日常空氣污染環境中,滿足人們對防護型口罩的需要,規范口罩行業的有序競爭,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利益。明顯的要求是符合該標準的口罩在非作業環境下具有防止細小顆粒物被吸入的功能。
國家標準委消費品安全標準“筑籬”專項行動啟動儀式了解到:備受消費者關注的《日常防護型口罩技術規范》預計年底前將公布征求意見稿,空氣凈化器國家標準修訂版明年有望批準發布。
本次制定的《日常防護型口罩技術規范》將涉及口罩原料要求、結構要求、標簽標識要求、外觀要求等,主要指標包括功能性指標顆粒物過濾效率、呼氣吸氣阻力指標、密合性指標等。作為紡織品,指標還涉及甲醛含量、pH值、微生物如大腸桿菌菌群數量、真菌菌落總數等。另外,新國標還將對口罩進行分級、分類。根據大氣污染程度,分為重度污染適用、中度污染適用、輕度污染適用;針對不同人群,如成人、兒童、體弱者的特征,設定不同的呼氣阻力指標對口罩進行分類。
新國標:《空氣凈化器》
空氣凈化器市場也較為混亂。全國家用電器標準委員會秘書長馬德軍介紹,去年國家標準委啟動了空氣凈化器標準修訂工作,對空氣凈化器去除固態和氣態污染物的凈化效能、潔凈空氣量、凈化壽命等基本技術指標和檢測方法進行修訂。并加入對空調器和車載空氣凈化器的凈化功能的考察及增加空氣凈化器凈化效率、甲醛、苯的測試方法。新版國標將對空氣凈化器適用面積的計算方法做出嚴格規定。
正在修訂的空氣凈化器性能標準GB/T18801《空氣凈化器》將把車載凈化器、個人用凈化器等小型凈化器及風道式凈化器納入調整范圍。同時,舊版標準的核心項目技術指標將得到提升。
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測試技術研究所所長魯建國表示,該院從1999年就配合全國家用電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牽頭組織行業內專家,致力于空氣凈化器國家標準的制修訂,目前這些標準都已經進行了多次修訂。空氣凈化器可以說是標準齊全的家電產品之一,涵蓋了電氣安全、抗菌除菌、凈化性能等方面的評價要求,現行國家標準分別是GB4706.45-2008《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空氣凈化器的特殊要求》、GB21551.3-2010《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抗菌、除菌和凈化功能空氣凈化器的特殊要求》、GB/T18801-2008《空氣凈化器》。
專家說
霧霾再次來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又成“重災區”,口罩和空氣凈化器銷售再度火爆。多家電商提供的數據顯示,口罩產品成交量和空氣凈化器產品的需求上升明顯。令人憂心的是,霧霾防護產品的行業準入門檻低、產品良莠不齊,讓人們在選擇時無所適從。防霾口罩和空氣凈化器等相關產品的國家標準應盡快出臺。在令人心情沉重的霧霾天氣里,盡快讓消費者用上放心的防霾產品,加快發布標準的步伐,應該也是公眾心之所系。——媒體人吳杭民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使用空氣凈化器對室內空氣質量有提升是需要肯定的。結合產品凈化能力和現實環境來說,其凈化效果有限,消費者不要盲目崇拜空氣凈化器,不能將其神化,但同時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在家電分析師梁振鵬看來,目前市場上空氣凈化器產品種類繁多,達數百款,但往往價格相差懸殊,少至幾十元,多至上萬元,其中產品的凈化效果肯定差別較大,不能因為部分產品除甲醛效果差就否定整個行業的凈化功能。
中國家電商業協會營銷委員會執行會長洪仕斌表示,盡管空氣凈化器在中國發展時間不長,但從來看,事實上空氣凈化器是一個比較成熟的行業。早在上世紀80年代,空氣凈化器便開始轉向民用市場,歷經30余年的發展,在范圍內有夏普、飛利浦、霍尼韋爾等眾多巨頭從事生產研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空氣凈化器對用戶來說是有效果、有價值的。
一是制定執行標準。工商部門應針對當前空氣凈化器市場存在的問題及可能造成的安全隱患,及時向相關職能部門建議,盡快制定智能空氣凈化器商品的強制性標準,明確空氣凈化器的凈化效率、除菌能力、噪音指數、臭氧釋放量、能源效率及智能的標準等,從源頭上保障智能空氣凈化器的質量。
二是強化宣傳引導。一方面,工商部門應借助日常巡查、各類普法宣傳活動契機,向智能空氣凈化器商家開展行政指導,重點宣傳《商標法》、《產品質量法》等法律法規,督促其建立健全進銷貨臺帳、索證索票、進貨查驗、不合格商品退市等自律制度,要求其從合法渠道進貨,自覺防范不合格商品流入市場。另一方面,工商部門應發布智能空氣凈化器消費警示,提醒消費者到正規商場購買,購買時仔細查看商品標識、質量合格證,不要聽信商家所謂智能的吹噓,謹防上當受騙。
三是加大執法力度。工商部門應通過開展培訓、講座等方式,強化執法人員對智能空氣凈化器市場的全面了解,使其在執法監管智能空氣凈化器行業廣告宣傳、產品質量等行為上更專業,確保能夠依法打擊虛假宣傳、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違法違規行為。同時,工商部門應加大同質監、環保等部門的溝通聯系,完善對智能空氣凈化器市場的定期抽檢制度,共同凈化空氣凈化器市場秩序。
四是強化消費維權。進一步強化12315申(投)訴平臺、一會三站、工商服務站、12315打假維權提示牌等維權渠道的作用,及時受理消費者有關智能空氣凈化器方面的糾紛,并依法、依程序認真予以調查處理,切實保護好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