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2月,我國中東部地區迎來了大范圍霧霾天氣。中國中東部目前出現大范圍霧霾天氣。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浙江、上海等地出現了以霾為主的污染天氣,PM2.5濃度基本在150微克/立方米以上,部分地區甚至高達300至500微克/立方米,局地空氣質量指數接近六級(嚴重污染)。據監測資料顯示,今晨,河北南部、山東大部、江蘇大部、浙江北部等地空氣質量為重度污染至嚴重污染。
關于霧霾形成的主要原因,眾說紛紜。其中,居民烹飪、汽車尾氣也被認為是霧霾的重要成因。不過,上述由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與英國利茲大學研究團隊做出的報告認為,過度依賴煤炭的能源供應結構對京津冀地區的PM2.5污染影響巨大。
特別是鋼鐵等高耗能行業集中分布的河北省,煤炭在能源消耗總量中的比重非常高。據報道,河北省去年能源消費總量高達3.02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消費2.71億噸,占能源消費總量的89.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20個百分點。全省去年由此帶來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排放量,高達176.1萬噸和134.1萬噸,分別居位和第三位。
報告數據顯示,燃煤對霧霾的貢獻,占一次PM2.5顆粒物排放的25%,對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貢獻分別達到了82%和47%。以行業來看,煤電廠和鋼鐵廠、水泥廠等工業排放源則是京津冀地區的主要污染源。針對京津冀地區對煤炭的消耗,特別是河北省的大量燃煤,報告建議,應停止新建燃煤發電廠,大程度發掘區域及周邊可再生能源潛力。
霧霾天氣使社會各界對環境的憂慮提升到了的高度。防治大氣污染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生活的重中之重,當前防治大氣污染主要的是消除霧霾,減少污染顆粒的排放,而這需要綜合治理,包括油品升級,降低汽車尾氣中硫化物的含量;推廣使用天然氣機動車、電動車等新能源汽車的使用;更重要的是關停、整頓污染嚴重的企業。
10月份,中央財政安排50億資金用于清潔北京周邊空氣。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方力更是對外表示,北京《2013-2017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政府投入,將達2000億至3000億元。今年9月,國務院公布了堪稱我國環保史上“嚴格”的《行動計劃》,計劃實施將使國家投入巨資進行大氣污染治理,主要用于脫硫、脫硝、除塵等大氣污染治理設備的建設,約占總投資的20%,其中工業企業污染治理投資比重大,約占36%,其次為清潔能源替代約占28%。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也在近期表示,要成立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節能環保產業正越來越受到重視。業內預計大氣污染防治經濟上預計可拉動GDP增長2.39萬億元,其中與大氣污染治理相關的環保產業產值將增加1萬億元以上。
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此前,一直不溫不火的環保產業以及相關企業終于咸魚翻身。市場上,但凡與空氣治理相關的概念產品,無一不備受消費者的青睞。有業內人士稱,今年防霧霾產品市場規模將達百億級。工業企業對于節能環保設備的投入將會顯著拉動脫硫、脫硝、除塵設備等的需求,節能方案提供和服務市場也將擴容,在巨大的市場蛋糕面前,環保類的上市公司將會充分受益。
當前中央政府已經做出了明確表態,地方政府也將綠色GDP引入了政績考核中,各地政府也在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積極制定各種應對舉措。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