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性霧霾天氣引發各界對于環境污染的擔憂和關注,民眾對霧霾危害的認知度不斷提高,對于霧霾天氣的應對,個體防護成了一大主要方式,由此催生的“防霾經濟”之勢漸起。無論是價格高昂的空氣凈化器,還是市民接受度更高的防霧霾三件套,植物、口罩、護肺藥,火爆的市場無一不折射著國民愈來愈高的健康意識,伴隨而來的則是危機下漸現的商機。
一場霧霾拯救了一個產業,這樣表述一點也不過分。此前,一直不溫不火的環保產業以及相關企業終于咸魚翻身,借霧霾之勢迅速攀升。市場上,但凡與空氣治理相關的概念產品,無疑不備受消費者的青睞。據新空氣凈化器市場監測數據顯示,今年1—8月,空氣清新機實現量額的同步大幅度攀升,零售量累計同比增長70.9%,零售額累計同比增長86.9%,到2015年中國空氣凈化器市場規模有望達到750億元。
更大的市場機會來自政府的空氣治理行動。空氣污染的惡化,迫使中國政府不得不為了解決該問題而犧牲經濟增長。在霧霾天氣增多危害加重的當下,工業、燃煤、揚塵等污染源仍具有治理空間。有專家認為,從長遠角度來看,向“環境友好型”的經濟模式轉變,將會提振經濟增長。
根據《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中國政府將投入超過1000億元,在大氣污染較為嚴重的三大區域地區和九大城市群,共涉及107個城市,進行大氣污染專項綜合治理。同時,國務院9月12日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根據科學論證及評估,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共需投入17500億元。經濟上預計可拉動GDP增長2.39萬億元,其中與大氣污染治理相關的環保產業產值將增加1萬億元以上。有樂觀者判斷,這將催生和帶動多個高達百億的細分產業組成的空氣治污產業群。
霧霾危機刺激中國經濟轉型
綠色和平和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曾共同發布的《危險的呼吸——PM2.5的健康危害和經濟損失評估研究》報告中指出:PM2.5污染對公眾健康有致命危害。在現有的空氣質量下,2012年北京、上海、廣州、西安四城市因PM2.5污染造成的早死人數高達8572人,因早死而致的經濟損失達68億元人民幣。
據數據統計顯示,中國的空氣污染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1.2%,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則高達3.8%。而據某環保組織測算,過去5年來由于大氣污染造成的僅公眾健康損失已超過6000多億元。
這只是顯性霧霾損失。還有霧霾對精神、心理、情緒等隱性影響,是用經濟的手段無法測量的,而其影響卻無時不在。“世界上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在路上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這種無奈與哀傷深刻影響著幸福指數。
此外,很顯然與空氣污染每年給我國造成的龐大經濟損失與健康威脅相比,防治污染催生的經濟收入大大入不敷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行不通的,發達國家治理霧霾問題的經驗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業內專家表示,霧霾很輕,代價卻異常沉重。本質而言,霧霾天氣就是一個生態的災難,無論從中產生怎樣的天量商機,都不值得“慶幸”。霧霾紅利暴增已經敲響了生態治理的警鐘,事前預防遠遠比事后修補更為重要,希望從中可以發現中國未來改變發展思路的契機。
霧霾治理需成本誰買單?
嚴重的霧霾天氣這是自然界無法承載人類過度“征服”所導致環境崩潰的一個信號。經濟學家葉檀認為,霧霾是高污染GDP的代價,損失由全社會共同承擔,而利益則被汽車廠、石油廠、水泥廠、木材廠和煤電廠等企業拿走。如果沒有稅收、環境交易等方面的正確激勵制度,污染GDP狂歡還將繼續。
經濟手段是控制環境污染的有效措施,業界呼吁多年的環境稅的落實征收,依舊存在較大阻力。原全國人大環資委辦公室副主任、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表示,應當在有關資源產品價格中納入環境成本,建立環境價格形成機制。這方面2004年開始實行的脫硫電價政策,以及上世紀90年代開始試點、近10年來全面推行的污水處理費征收政策是近年成功的兩個案例。
總體上說,中國當前霧霾天氣的主要成因是由當前粗放的、過度的生產方式與消費方式造成的。企業、消費者和政府都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作為生產主體,有些企業特別是制造業等傳統企業完全將利潤大化作為企業目標和決策依據,為降低生產成本而以犧牲環境質量為代價;作為消費主體,很多消費者的生活與消費方式并不是集約環保的,也不是我們倡導的低碳生活,以交通出行為例,公共交通正在被私人交通取代,私家車總量迅速增長以及對大排量車型的追求,是造成城市空氣質量下降,產生霧霾天氣的一個原因之一,因而普通民眾也有一定的責任;作為政策制定者的政府不能置身于事外,陰霾天氣的治理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在短期內又難以得到直接的經濟利益,不能指望靠企業自發的經濟行為來治理霧霾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