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已批準中國環保產業協會于近日成立中國環保產業協會重金屬污染防治與土壤修復專業委員會,作為溝通土壤修復企業與政府之間的紐帶,配合政策方引導和推動土壤修復產業進入發展快軌道。
同時,近日由財政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印發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提出,將土壤修復費用納入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專項支出的“礦區土地復墾支出”范疇。環保產業協會相關人士表示,這意味著未來礦區土壤修復項目將獲得政策方“真金白銀”的支持。
分析人士指出,近年來我國環境安全事故頻發,重金屬污染嚴重超標及毒地事件屢被曝光,重金屬污染防治與土壤修復工作受到社會高度關注。政策層面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斷加大。
土壤污染日益嚴重
污染土壤的修復不同于污染水體的修復,土壤中的污染物難移動、難稀釋,加上土壤類型、土地利用方式和污染場地的空間分異,更需要發展場地針對性和專門化的修復技術與設備。駱永明介紹說,上,污染土壤修復技術體系基本形成,雖然我國可以通過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來發展土壤修復技術,但是國內的土壤類型、條件和場地污染的特殊性決定了需要發展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并適合國情的實用性修復技術與設備,以推動土壤環境修復技術的市場化和產業化發展。
我國需要發展能廣泛應用、安全、低成本的原位農田生物修復技術和物化穩定技術,發展安全、土地能再開發利用、針對性強的工業場地快速物化工程修復技術與設備,發展能控制水土流失與污染物擴散的礦區植物穩定化與生態工程修復技術,建立污染土壤修復技術規范、評價標準和管理政策。
土壤修復產業市場容量約達萬億美元,發展我國土壤修復技術與設備,不僅是土壤環境保護與技術產業化的需要,也是使我國這一新興產業進入環境修復市場競爭的需要。
相關人士認為,兩會期間,環保問題受極大關注,環保板塊長期受益。建議關注固廢處理公司,東江環保、桑德環境;水處理公司,碧水源;脫硫脫硝公司,九龍電力;擁有水務、固廢、燃氣等多概念的南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