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提出,堅決扛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中國的歷史責任”,建立完善現代化生態
環境監測體系。以生態質量指數為引領,抓住機遇,克服困難,推動建設生態監測體系現代化,推動美麗中國建設。
高站位,精準布局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福祉的基礎,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角度謀劃發展,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放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大局中考量,加強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
為確保生態監管的獨立性、權威性和客觀性,既開展自主監測,也謀求部門合作;既充分發揮國家“一總多專”,聯合環科院、衛星中心等國家隊,也調動和聯合省市縣等地方力量。
充分發揮“天地協同”生態立體監測技術,及時發現生態變化及問題,評估區域生態質量,促進生態保護精準監管,確保生態監管全面、系統、有效,實現測管聯動的目標。
強質控,數據精準
堅持“胸中有真數”的準則。建立健全生態監測質量保證體系,促進生態監測操作過程規范,預防誤差發生,提升生態監測數據質量和可信度;加強生態質控制度的實施,識別過程低效和生態監測數據誤差的原因,確保監測數據質量。
生態遙感監測中基于衛星遙感影像、解譯圖斑等數據的客觀存在現實,確保關鍵環節留痕,多層次系統檢查抽查,提高野外核查代表性、全面性和客觀性;生態樣地監測中,基于監測對象相對固定特征,開展系統的比對監測,通過雙向比對、抽樣對比等多種形式,提高數據精度。同時,加強生態數據合理性邏輯分析,從時間延續性、空間可比性、變化規律性等多方面加強科學性審核。
強分析,精準研判
加強生態監測標準體系建設,研發生態監測數據采集、傳輸、數據庫和信息平臺建設,規范生態監測數據生態過程;研發基于eDNA的外來入侵物種監測及生態系統功能群組監測技術;擴展海量多源衛星影像高效處理技術和基于AI技術的生態類型專家識別系統的應用研究;開展氣候變化等環境驅動預測和情景模擬分析技術,深化生態質量、功能基值及變化臨界值的確定技術,完善生態質量業務支撐體系,推進生態監測技術體系現代化建設。
EQI引領,精準監管
從生態格局、生態功能、生物多樣性和生態脅迫四個方面加強對全國、省、市、縣多尺度評價分析,采用生態質量指數變化量(即ΔEQI),消除我國不同區域生態本底和自然稟賦差異影響,支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中生態質量的考核,引導生態保護修復遵循生態系統演變規律,提高生態用地綜合利用效率,提升生態功能和生態宜居性。
基于生態保護監管的重要“環節”和監管“鏈條”,做好監管任務、監管區域、監管手段3個銜接,落實四區八帶重點監管區生態系統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等重點任務,充分利用遙感與地面監測技術手段,盤活用活生態監測存量數據結果,統一山水林田湖草沙全系統、所有自然生態空間的保護修復監管任務,由生態質量評價單一支撐向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生態文明示范建設等生態監管全面支撐轉變,推動美麗中國建設。
供稿|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生態室
原標題:觀點 | 以生態質量數據為指引,推動美麗中國建設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