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國正式將人工智能納入“新基建”建設體系,并提出“十四五”時期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的要求。2022年,《關于支持建設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場最的通知》發布,從“四個面向”角度明確將加強人工智能上下游配合和新技術集成,形成十大可復制、可推廣的應用場景。
新的浪潮來襲,機電系統研發如何在其中找準自身定位?
本屆視環會-秋季展期間,以《機電系統智能控制技術應用》為題,東南大學首席教授/自動化學院副院長、江蘇省自動化學會理事長李世華做客會客廳,帶來典型智能控制技術應用案例與考慮噪聲影響、狀態受限情況下的機電系統智能控制分析,并介紹了機電系統控制團隊(MSC)與相關技術研發進展情況。
(↑點擊回顧)
據李世華介紹,MSC走的是理論與應用結合之路,既強調非線性控制理論的研究,又突出理論研究的面向應用性,主要研究方向是針對不同控制系統特性設計出更為先進、工程實現性好的控制算法。在對交流伺服系統、電動車控制系統、新能源電力電子變換器系統等機電系統的建模與控制進行充分研究的基礎上,MSC現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一體化設計解決方案,能提供參數自動智能整定、不同工況參數自適應、無
傳感器控制等智能化功能。
“從人工操作到自動化操作是必然發展趨勢。”李世華列舉了港口輪式吊車全自動化作業、海上液化天然氣裝卸臂對接作業、永磁同步電機的無位置傳感器算法研究三個典型應用案例。他強調,目前受到高空作業環境惡劣、效率低、“招工難”等現實因素限制,港口輪式吊車采用人工操作已不具備優勢,其作為港口最重要的搬運設備,轉向半自動化-全自動化是必然的。
同樣由港口實踐可知,機電系統全自動化作業流程一般為“感知-控制-決策”,在這一場景中即為目標物定位、運動控制與動態抓放箱,面對港口設備老舊、安全標準高等挑戰,MSC通過多傳感信息融合、模型預測、優化決策等,最終敲定了“激光雷達+相機+無線射頻技術+編碼器+慣性測量元件”方案,并成功投運。
有效解決機電非線性特性強、機電干擾特性多源等控制難題后,MSC構建了精細建模+精確估計+精準控制的復合控制框架,形成了一套機電系統建模、分析與抗干擾控制一體化新技術與方法體系,有力促進了相關設備國產化替代,逐步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實現降本增效。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