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重點生態環境保護實用技術和示范工程推薦工作正式啟動,申報截止日期為2022年6月30日,范圍覆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各類技術、裝備、材料及工程。
包括鋼鐵、水泥、焦化、有色、玻璃、陶瓷等重點行業的多污染物協同治理,VOCs治理,污水資源化,低碳污水處理設備,土壤修復,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治理,醫廢處置,尾礦處理,新污染物風險管控,智慧化環境監控平臺,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改造等等。
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狀況明顯改善。4月18日,生態環境部部長剛剛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上做了《國務院關于2021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
報告指出,2021年,計劃中生態環境領域8項約束性指標順利完成,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但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2022年,需要切實加強生態環境立法和督察執法,扎實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強化生態保護監管,確保核與輻射安全,嚴密防控環境風險,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這就是“1.3萬億”市場空間的定向依據,據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環保制造業的產值已經達到1萬億,因此到2025年達到1.3萬億的預期雖然具有一定的挑戰,但是仍是較為合理的。
“我國環保裝備制造業具有剛性需求持續、市場巨大的優勢”,中冶生態環保集團總工程師曾如是評論市場,并且也清晰認識到“產品分散、單體規模體量偏小、集中度低、產業鏈供應鏈協同不暢、大型龍頭企業缺乏”這樣的劣勢。
并且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十三五”規劃目標的圓滿完成,環保產業規模的增速確有波動。來自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的《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狀況報告(2021)》顯示,2020年全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增長約為7.3%。可以對比一下,增速放緩的信號還是比較明顯的。

不過,這不代表期望值和市場熱度也會下降。
《節能增效、綠色降碳 服務行動方案》、《關于產業用紡織品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推進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的實施意見》、《“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控的意見》、《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實施指南》、《關于加快推動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的實施方案》、《關于加快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
作為典型的政策導向型產業,環保市場熱度短期內顯然不可能下降。
環保在線日前整理的一篇
《股市利好環保?來看“鐵證”!》也說了,今年以來,A股多輪跌上熱搜的背景下,面向環保市場的漲停潮、普漲潮、飄紅潮,直指社會資本的關注度和青睞,這對于估值一直處于較低位的環保行業來說,不得不說是一波逆勢強開。
當然,環保企業也“爭氣”啊。
另,2021年新增的涉環保業務的上市公司達43家,擬募集資金近200億,規模之大歷史罕見。一方面,這進一步代表了資本轉向綠色產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這也表現出了環保產業良好的抗壓能力和恢復能力,在“雙碳”戰略目標下確實擁有過人的看漲“天賦”。
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這份盤點還顯示,2021年,固廢處置行業的營業收入與凈利潤都超過了水務行業。且以環境修復、環保設備制造與環境監測等細分領域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在近年來發展勢頭強勁。

(數據來源:中國環保產業協會)
從上述圖表來看,2022年前兩個月,環衛中標項目最多,水務中標金額最大,餐廚垃圾的同比下滑最多,土壤修復2個月的投資額同比增幅均超過了110%,1月更是達到了150.6%,而同時中標數量卻是下降的,堪稱“完美逆襲”。
我們在感慨水務市場果然是“長盛不衰”的同時也更清楚地看到了,誰還不是個潛力股。
“十四五”期間,我國就是要繼續補短板、提質增效,實現從“堅決打好”到“深入打好”的轉變,邁入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新階段。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同時指出,近年來生態環保產業結構快速優化,以第三方治理、綜合環境服務、環保管家、“互聯網+”等新模式新業態為核心的現代環境服務體系加速形成,環境服務營收占比超過60%。
也即是說,環保裝備和環保服務,兩手都要抓。而由于環保裝備發展有了一定的格局,因此環保服務這匹“黑馬”或許能從“拓荒”中取得更快的增長速度。
都說我國環保行業萬億市場卻一直沒匹配到千億“玩家”,既令人擔憂又令人期待。那么,進入下半程的角逐,提升環保裝備的科技水平,推進國產高端環保裝備發展,完善環保服務產業鏈,加快智慧化、信息化、品牌化升級,想必都將是題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