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之前,總有大事發生。去年底是康恒、博世科、中持等好幾家公司“混改”,今年底則是環保新“地方軍”成立。
2021年12月28日,云南省政府新組建4家省級國資集團,其中“云南省綠色環保產業集團”榜上有名。

揭牌儀式現場(圖片來源:昆明市工信局)
據《環保圈》統計,今年以來,全國已經有廣東、四川、安徽、云南4個省份組建了自己的省級環保集團。加上以前的,目前全國范圍內已經有14家省級環保集團了。
環保產業“地方軍”崛起,將給整個行業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民營環保企業又應該如何應對這一新局面呢?
01 云南省綠色環保產業集團掛牌
12月28日,云南省一口氣就組建了4家省級國資集團。
這4家集團分別是:云南省綠色城市更新集團、云南省健康產業發展集團、云南省綠色環保產業集團、云南省綠色能源產業集團。之所以組建4家集團,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握云南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中面臨的新機遇、新優勢,進一步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持續推進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構建現代經濟體系過程中實施的重大舉措。
說白了,就是面對新格局、新機遇,國企改革的新調整。
其中,云南省綠色環保產業集團是定位是“云南省環保領軍企業”,它立足于省政府賦予的新功能定位,重點整合省內生態環境保護、污染防治、資源循環利用等優勢企業及資源,聯合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用一體化科技發展與轉化實施主體,持續深化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
它跟其他省級環保集團最大的不同,就是還有參與“一帶一路”的功能。公開信息顯示,云南省綠色環保產業集團將在自身現有資源基礎上,結合云南省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全面參與云南省高效節能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先進環保產業;按照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積極參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
這意味著,如果能夠與云南省綠色環保產業集團合作,企業還將有機會“走出去”,參與到南亞、東南亞的環保項目。
這對環保企業來說也將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據介紹,云南省綠色環保產業集團將在保持原水供應、自來水供應、污水處理、黑臭水體治理、河道綜合治理等涵蓋水務行業全范疇的“大水務”模式的同時,深耕工業危廢處理、醫廢處理、污泥處理、養殖糞便、園林垃圾、餐廚垃圾處理及垃圾焚燒發電等業務,逐步拓展縣域生活垃圾及多類型有機固廢協同處置、存量垃圾填埋場陳腐垃圾處置、新能源電池循環再利用、綜合型循環經濟產業園、污水處理提標及敏感水體保護等新業務領域。
在《環保圈》看來,這些新拓展領域,比如存量垃圾處理、新能源電池循環利用等,都將是民營環保企業參與的機會。
02 環保產業“地方軍”崛起
其實,早在今年7月,云南省即將組建省級環保集團的消息就已經透露了出來。當時,云南省發布《云南省“十四五”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到,要推動成立云南省環保產業集團。以云南省環保領域重大需求為導向,整合省內生態環境保護、污染防治、資源循環利用等優勢企業,支持環保產業國有企業實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積極推進組建國有控股的環保產業集團。
如今,時隔半年,這一計劃終于落地了。而根據《環保圈》統計,今年以來,全國范圍內已經新成立了4家省級環保集團了。
第一家是廣東。
3月18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廣東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同意并批復,原廣東省廣業集團有限公司更名為“廣東省環保集團有限公司”。
新成立的集團資產總額近600億元,員工2萬余人,全資及控股二級企業13家,控股粵桂股份和宏大爆破2家A股上市公司,擁有4家省級設計院、9家省級科研院所和廣東省環保研究總院、廣東省廣業裝備科學技術研究院兩大新型研發機構,可謂實力強大。早在2019年,其前身廣業集團就位居廣東省企業500強前列,企業主體信用評級為AAA。
第二家是四川。
8月10日,四川生態環保集團在成都揭幕,它以四川發展環境投資集團為主體,蜀道集團、川投集團、省能投集團、省國資經營公司以權屬生態環保資產作價入股。
雖然剛剛成立,但四川生態環保集團的資產總額已經超過了300億元,凈資產超100億元。
第三家是安徽。
11月18日,中國中鐵、中交集團與安徽省鹽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決定在安徽鹽業集團的基礎上,籌組安徽省生態環境產業集團。
根據組建方案,新的安徽省生態環境產業集團注冊資本將達50億元以上,其中安徽省級國有資本持股55%左右,占大股東。
第四家就是云南,也是趕在年底之前塵埃落定了。
除了已經組建的4家,還有1家宣布打算成立的。它就是福建。今年8月,在福建省三明市國資委網站發布的一篇文章《市投資集團:從三方面發力積極培育環保產業》中,提到了一句“積極融入省環保設計院即將組建‘省生態環保集團’戰略布局”。這樣一來,大家才知道,原來福建省環保設計院正在組建“福建省生態環保集團”。
越來越多的省級環保集團,已經成為環保產業的一股新趨勢,環保產業“地方軍”崛起了。
03 民營環保企業機會來了
事實上,在今年以前,就已經有許多省份紛紛成立自己的省級環保集團了。
《環保圈》簡單統計了一下,大概有10家:
·2014年12月,陜西環保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掛牌成立,集團注冊資本金為8.5億元,由省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負責監督,受省環保廳業務指導。
·2015年5月,重慶環保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成立,由重慶市政府出資,重慶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履行出資人職責,市生態環境局履行行業管理職責,公司注冊資本10億元。
·2016年3月,遼寧省環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它是遼寧省省屬國有環保企業,主營業務包括環保工程、環保設施運營、固廢處置、大氣治理、環境影響評價等,員工近800人,資產總額8億余元。
·2016年10月,浙江省環保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10億元,業務包含水務業務、固廢處置、冶金固廢、生態修復、環保裝備制造等五大板塊。
·2017年8月,寧夏環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注冊資本金11.41億元,經營范圍包括水、大氣、土壤、環衛保潔清運、垃圾發電、固體廢棄物、危廢、供排水、水處理等。
·2017年11月,內蒙古環保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50億元,是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出資的以治理和修復生態環境、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為主業的大型國有企業。
·2018年9月,江西省政府批準成立江西省華贛環境集團有限公司,它是由江西省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牽頭組建的生態環保領域省級投資運營平臺,注冊資本金30億元人民幣。
·2018年11月,青海省環保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5000萬,實際控制人為青海省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2019年5月,廣西環保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它是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生態環保領域國有資本投資建設運營公司,注冊資本金為人民幣50億元。
·2020年5月,江蘇省環保集團掛牌成立,注冊資本金50億元,集團定位為全省重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省級投資主體,統籌全省環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引導省市國有資本聯動發展環保產業的主要力量,全省環境治理技術研發和數據集成的重要平臺。
6年時間內,已經有10個省區成立了自己的環保產業集團或環保投資集團,這還不算那些水利型的水務集團或水務投資集團。
加上今年新成立的4家,以及未來打算成立的1家。目前能夠確定的是,已有15個省區將有自己的省級環保集團,這一數字已接近全部省級行政區域的一半。
更重要的是,在這些省份的帶動下,那些暫時沒有成立省級環保集團的省份,未來也極有可能成立自己的省級環保集團。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省級環保集團將成為各個省份的“標配”。
地方環保集團為何紛紛成立?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為了解決環境問題,二是希望發展環保產業。
一方面,最近幾年隨著中央環保督察、祁連山事件、秦嶺別墅事件,地方政府肩上的環保擔子是越壓越重、越壓越實了。地方政府要完成環保任務考核,必須要有抓手,而這個抓手就是省級環保集團;
另一方面,環保產業也是未來中國政府大力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地方政府自然也希望在其中分得一杯羹。
這些新成立的省級環保集團,對環保產業有何影響?其實影響最大的還是那些大型環保企業,以及國企央企。而對于大多數中小型民營環保企業來講,其實是“機遇大于挑戰”。因為,這些新成立的省級環保集團,雖然手中掌握了許多的資源,但是缺乏專業的解決能力,最終還是要尋找專業力量來合作。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有技術優勢、能夠提供全套解決方案的企業就有機會脫穎而出,成為地方環保集團的合作伙伴。地方環保集團有資金、有資源,能夠更高效地對接地方政府;環保技術企業有技術,有解決方案,能夠把環保問題真正落地進行解決。兩者分工,地方環保集團負責投資,沖業績;環保技術企業則負責建設和運營,拿實惠。
雙方合作,逐漸也將形成環保產業的一種“新商業模式”,即:政府立項,地方環保集團操盤并從銀行貸款,再找民營技術企業進行二包,利益各方從原來的“上下游、甲乙方”變成了“利益共同體”,從而構建起新的地方級環保艦隊。
原標題:又一省級環保集團成立!云南省綠色環保產業集團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