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至今,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發的政策,作出的部署,安排的行動,擬定的措施,以及對未來的展望等,讓各行各業似乎時時刻刻都能體會到緊迫感。
頂層設計一棒接一棒
頂層設計的密集砸落,在這個“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尤其顯眼,而這才剛過完一季度。隨后,國家和各地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都會相繼完成編制落地,這段政策利好期已經看到了一個較長的輻射過程。
碳金融風口至,碳交易市場入春
就近,我們還可以看到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交易中心落戶上海(碳配額登記系統設在武漢),6月底前將啟動上線。
預計初期年配額總量在40億噸左右,主要覆蓋的是電力行業。而第一個履約周期也已經在1月1日起正式啟動,為期1年,《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也已經敲定2225家發電企業名單。
不僅如此,據《北京市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實施方案》稱,承建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管理和交易中心。專家表示,這將是對全國碳市場的重要補充,并且這或許是重啟CCER(核證自愿減排量)相關工作的重要信號。
碳排放權交易,究竟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有多重要?
將二氧化碳排放權商品化,刺激市場主體自主減排,另辟蹊徑達到創新工藝、提質增效的目的,與所有綠色金融商品的本質沒有什么差別。就在剛剛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加快推進碳排放權交易還被納入了重點工作中。
立足我國國情發展的碳交易,業界認為其重要意義至少有3點:
1、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對全球的減排承諾
2、激勵碳排放主體,尤其是排放大戶實現更低成本的綠色低碳轉型
3、以自身發展的突出貢獻,以及發展模式的先進性,參與國際碳定價體系
當然,除了碳交易,支持碳減排的金融工具或許比人們認知的更多。
據Wind數據庫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金融市場累計發行了276只CBI貼標綠色債券,發行規模合計近2200億元。同時,綠色債券存量規模也在1萬億元以上。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召開的24家主要銀行信貸結構優化調整座談會上強調,圍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引導商業銀行按照市場化原則加大對碳減排投融資活動的支持,撬動更多金融資源向綠色低碳產業傾斜。
實際上,2021年2月已經有6家企業注冊的首批碳中和債成功發行,發行金額合計64億元。而上交所和深交所隨后也相繼推出了碳中和公司債券,繼3月18日國家開發銀行發行的200億“碳中和”專題“債券通”綠色金融債券后,三峽集團于23日公開了30億綠色超短期融資券(碳中和債)的發行消息。
隱藏主線get:CCUS技術
以上,也可以同屬碳金融行列,增量市場不容小覷,投資規模直線上升,未來潛力不可限量。從另一條主線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與技術密不可分的關系自是無需贅述,不過有一條路徑獲得了業界的長期關注——CCUS技術。
Carbon Capture, Use and Storage,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技術,聯合國歐盟經濟委員會發布的報告中稱,“實現碳中和需要部署CCUS技術”。
【到2050年,歐洲經委會的國家既需要將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從80%以上減少到50%左右,又要實現負碳排放;歐洲經委會地區的國家需要減少或捕獲至少90Gt的CO2排放量,以保持實現2℃目標的道路?!?br />
這種技術理念就是字面意思,把排放的CO2收集起來封存或者另作他用,比如納入建筑材料、用于滅火器、強化采油技術、碳酸飲料、生物轉化、制冷劑、催化劑等等。全球已經有多個類別的試點研究項目,但現階段技術顯然不夠成熟,成本也相當之高。
GEP核算給出時代信號
如何才能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我國步步緊跟的措施都在探索一條穩步前進,由量變引發質變的中國特色低碳發展道路。深圳率先推出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簡稱GEP)指標核算體系,眼見要給出“后GDP時代”的解碼信號。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圳構建的GEP核算“1+3”制度體系以“有價”算“生態賬”,也讓深圳成為“全國第一個建立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制度體系的城市”。聯合《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技術規范》,確立GEP核算兩級指標體系,對未來各大城市探索GEP核算模式都有先導和示范作用。
此外,浙江發布全國首部省級“GEP核算標準” ,內蒙古發布2015年到2019年GEP總值核算結果等一系列嘗試也都在進行中。GEP考核的時代已經到了嗎?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影響下的GEP會在全國范圍內加速替代GDP成為經濟發展新衡量準則嗎?
歡迎你留言互動。
結語:
由碳達峰、碳中和構成的“雙碳”目標,不僅對于環保企業來說是難得的機遇,對于各大行業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一張“幸運”牌。但機遇和挑戰總是相依相存,如何成為最后的“剩者”,仍需要清醒的頭腦、敏銳的感知,以及堅持不懈的創新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