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名家論談】傳統制造業如何綠色升級?如何全面推行工業綠色發展?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吳曉華在2018首屆邯鄲綠色發展論壇上分析了推動工業綠色發展的路徑。
《中國制造2025》在規劃中明確提出,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積極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傳統制造業如何綠色升級?如何全面推行工業綠色發展?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吳曉華在2018首屆邯鄲綠色發展論壇上分析了推動工業綠色發展的路徑。
吳曉華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對綠色發展概念的認識
綠色發展是當下熱議的詞匯,什么是綠色發展?吳曉華介紹了對綠色發展概念的認識。
綠色發展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綠色發展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綠色發展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綠色發展是減量化發展,在一切生產和生活中減少物質消耗,盡量減少對自然界的一次擾動;綠色發展是率發展,實現物質資源的精細化利用,滿足合理需求大化;綠色發展是低排放發展,實現生產生活廢棄物排放精細化控制,負面影響小化。
綠色發展是創新型發展,包括理念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綠色發展是人本型發展,在生態環境承載力允許范圍內大、滿足人的合理需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吳曉華認為,推動我國工業綠色發展要解決兩大生態問題。
一是國內環境污染防治。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大教訓的就是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太大,特別是大氣、水、土壤等高強度的污染,亟待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行綠色制造,推動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
二是碳減排壓力。我國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然要在碳減排問題上發揮更大作用。我國于2005年超過美國成為碳排放量大的經濟體,2017年占世界碳排放總量的28%,實現承諾的2030年碳排放達峰的任務依然艱巨。
推動工業綠色發展的路徑
如何推動工業綠色發展,吳曉華闡述了以下發展路徑。
一、以綠色技術為導向,構建工業綠色發展的技術體系
新制造: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技術等多領域集群式技術創新和擴散應用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利用為支撐,推進新工業革命。
新業態:推動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制造業服務化,發展電子商務、分享經濟、工業互聯網、在線學習等數字經濟新業態。世界經濟論壇的分析表明,數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將增長0.5%-0.62%。
二、以綠色消費為,增強工業綠色發展的基本動力
新消費:消費從生態有機食品向空氣凈化器、凈水器、綠色家電、電動汽車等迅速擴展,加大消費端財政補貼,推進消費綠色化的消費革命。
新風尚:推動公共機構使用推廣綠色產品,帶動全社會形成綠色消費新風尚。
三、以綠色治理為抓手,重構工業發展的微觀基礎
新企業:首份中國上市公司綠色治理指數(CGGI)(2018.09.20):上市公司的綠色治理整體處于起步階段。其中,在綠色公益等外部性綠色活動中表現較好,社會責任感和包容性較強;在節能減排和循環利用方面的改善也有一定進展;在綠色治理機制和架構頂層設計方面較為薄弱,亟待提升。
新規則:堅持由行政治理向經濟治理轉型的改革路徑,推動公司治理從“事件推動”轉向“規則” 。
四、以綠色能源為支撐,提供工業發展的清潔“血液”
新能源:正確認識煤炭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主體地位,將煤炭的清潔開采利用作為重中之重。持續增加清潔能源供應,著力解決消納問題,加快從增量替代到存量替代。對標先進水平,提高制造業能效水平。
新電網:科學布局有序推進跨區域電網建設,加快電網智能化建設。
五、以綠色園區為載體,推動工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新園區:以“空間布局合理化、產業結構優化、產業鏈接循環化、資源利用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礎設施綠色化、運行管理規范化”七大任務為抓手,加快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發展綠色園區,強化企業內部、企業間、產業間的物質能量耦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新供應:形成涵蓋采購、生產、營銷、回收、物流環節的綠色供應體系。
六、以綠色金融為重點,建立與工業綠色發展相應的金融支持體系
新平衡:鼓勵支持社會資本“脫虛向實”,處理好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關系,解決好制造業融資期限錯配問題,建立金融與制造業新的平衡關系。(剔除金融業、影視、互聯網、體育等行業,滬深兩市大致屬于實體企業的3338家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籌資現金流入7.3萬億元,股權和債權融資1.1萬億元,約占15%,21世紀經濟報道)
新金融:推進綠色金融標準化工程,做好改革創新試點工作,積極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等新金融產品和服務。
七、以綠色財稅為突破,提供工業轉型發展的寬松政策環境
新激勵:繼續有效降低制造業增值稅稅率和企業所得稅稅率,對某些特殊行業要免征,大大豐富對小微企業和初創企業的稅費優惠政策。在制造業實現“藏富于民”、“放水養魚”。
降成本:降成本是真正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關鍵。繼續降低用電成本和物流成本。
八、以綠色市場為基礎,提供工業綠色發展的良好市場環境
新交易:正確處理發展權與環境權的關系,積極探索建立排污權、節能量(用能權)、水權、碳排放權等環境權益交易市場,完善交易制度,規范交易平臺,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力量。
九、以綠色信用為助力,推動工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新信用:建立企業污染排放、環境違法違規記錄等信息共享平臺,清晰記錄企業發展時的環境損益,清晰界定發展的環境標準和企業對環境的損害程度,做好綠色信用評級工作,有效制衡企業的污染行為和減少資源的扭曲浪費,盡量減少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發生,讓真正提供環境友好型產品的企業和實施清潔生產的企業能得到更多政策支持。
十、以綠色法律為保障,推動工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新監管:加快完善綠色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法律法規之間協調,推進綠色司法常態化、規范化和專門化,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報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充分發揮法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