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名家論談】2018年10月12日,在2018首屆邯鄲綠色發展論壇上,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裴曉菲就如何踐行“兩山”理論,推進高質量發展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在2005年次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拉開了“兩山”理論的大幕,但發展至今,“兩山”理論在實踐過程中卻面臨著較大的現實困難,業內對“兩山”理論的落地路徑也在探討過程中。2018年10月12日,在2018首屆邯鄲綠色發展論壇上,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裴曉菲就如何踐行“兩山”理論,推進高質量發展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裴曉菲 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兩山”理論和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
回顧“兩山論”的發展歷史,裴曉菲認為,“兩山”理論深刻闡明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兩山’理論從根本上更新了人們關于自然資源無價的傳統認識,打破了簡單把發展和保護對立起來的思維束縛,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內在統一、相互促進和協調共生的方法論。”
“兩山”理論發展脈絡
圖片來源:杜艷春、王倩、程翠云、葛察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發展脈絡與支撐體系淺析,環境保護科學,2018年第44卷第4期
裴曉菲強調道,中國要發展就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遵循五大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必然選擇
強調,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
何為高質量發展?
裴曉菲認為,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裴曉菲認為可以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尋找解決之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要做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8項重點工作。
中國已經到了以創新經濟發展的階段
裴曉菲分享道:“按照波特經濟發展階段論來看,經濟發展有四個階段,分別是要素導向、投資導向、創新導向、富裕導向。目前看來,我國以投資導向的規模效應已經發展到了,接下來需要轉向以創新為導向的發展階段。”
裴曉菲還談到:“我們需要主動適應社會矛盾變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政府需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態環保需求。同時高質量發展也是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然選擇。根據世界銀行的相關統計,1960年101個中等收入經濟體中,截止目前真正跨過中等收入進入高收入水平的只有13個經濟體,高質量發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然選擇。”
嚴峻的環境形勢要求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裴曉菲認為:“我國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也進入了更多提供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更是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在此大背景下,我國的環境形勢依然嚴峻。”
我國的環境保護的嚴峻形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態環境保護挑戰重重、壓力巨大、矛盾突出;二是質量不容樂觀,生態受損嚴重,風險突出;三是城鄉區域生態保護不平衡。
生態環境保護挑戰重重、壓力巨大、矛盾突出
裴曉菲介紹道,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任務尚未完成,生態環境壓力將持續增長。“具體表現為產業結構偏重、布局不合理;能源結構以煤為主, 煤炭消費仍占60%,單位面積煤炭消費強度為美國同等經濟發展水平的5倍。”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能源消費結構(2016年)
裴曉菲談道,當前我國生態環境已經無法支撐粗放式發展,經濟總量增長與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增加尚未脫鉤,污染物新增量依然處于高位,粗放式發展和資源消耗使生態環境壓力持續增加。我國仍面臨著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難題,環境質量的改善任重道遠。
質量不容樂觀,生態受損嚴重,風險突出
環境質量不容樂觀。裴曉菲介紹道:“目前我國大氣環境質量達標的天數不足,2017年,全國338個城市當中,僅29%的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目前河北、天津、山西、河南與山東空氣質量優良天數不到60%;我國部分區域流域水污染仍然較為嚴重,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中仍有8.3%為劣V類水體,總磷成為影響地表水水質的首要污染物;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化工、鋼鐵等重工業企業對土壤造成的污染較為嚴重,該類企業搬遷之后周邊的土壤需要整治之后才能使用。
生態受損嚴重。我國生態較為脆弱,真正適合人類生存發展的空間有限。我國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域占全國陸地國土空間的55%,其中極度脆弱區域占9.7%,重度脆弱區域占19.8%,重度脆弱區域占25.5%。
環境風險突出。化工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落后產能仍占較大比重。有毒有害化學品產能大量存在。
城鄉區域生態保護不平衡
裴曉菲分享道,我國生態保護存在城鄉區域生態保護不平衡的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區域發展特征與自然資源稟賦差異巨大。例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僅占國土面積的7.2%,但是鋼鐵、焦炭、平板玻璃等行業產量卻占全國比例20%以上。
二,東中西部產業轉移:中西部地區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承接了東部大量相對落后產業,環境壓力正在加劇。
三,城鄉產業轉移,城鄉發展不平衡,污染企業上山下鄉現象十分突出。
生態環境保護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
裴曉菲在談及生態環境保護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時,談到了六大重要途徑。
以生態保護紅線優化空間布局
高質量發展涉及到產業空間布局的許多方面,裴曉菲認為其中重要一點就是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具體而言,生態保護紅線應當依照以下三個原則進行規劃:
按照應保盡保、應劃盡劃的原則,將生態功能重要區域、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域納入生態保護紅線。
確立生態保護紅線優先地位,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后,相關規劃要符合生態保護紅線空間管控要求,不符合的要及時進行調整。
強化用途管制,嚴禁任意改變用途,杜絕不合理開發建設活動對生態保護紅線的破壞。
以改革環評管理方式推動高質量發展
裴曉菲認為,要推動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強化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的宏觀管控,建立健全“三線一單”對規劃環評、項目環評的指導和約束機制;要進一步優化審批管理,動態修訂建設項目環評分類管理名錄,優化環評分類。加快完善環評技術導則體系,聚焦環境影響事項,提高環評文件質量;要為重大基礎設施、民生工程和重大產業布局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實行即到即受理,即受理即評估,評估與審查同步,審批時限原則上壓縮至法定審批時限的一半,大限度地發揮環評審批對穩定有效投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
以排放標準倒逼產業技術升級
裴曉菲提到,現在業內對污染物排放標準存在很多誤解,認為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嚴格的污染排放標準不利于行業發展。但是從我國環境保護歷程來看,隨著污染物排放標準趨于嚴格,不僅污染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而且促進了產業技術的升級。
以機動車排放標準為例,從2000年開始不斷加嚴的機動車排放標準帶動了汽車、煉油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全國實現車用汽油無鉛化,輕型汽油車電噴化極大地提高了發動機性能,閉環電噴技術加三元催化轉化器使得污染物排放降低90%以上成為可能,減輕了機動車高速增長帶來的環境壓力,促進了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
以環境經濟政策引導企業主動減排
裴曉菲認為:“國家應進一步完善助力綠色產業發展的價格、財稅、投資等政策;設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大力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環境強制責任保險等金融保險產品;落實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價格政策和相關稅收優惠政策以引導企業主動減排。”
以加強環境法治創造公平營商環境
裴曉菲談到“企業不怕監管,怕的是不公平”。
裴曉菲認為環境執法應為企業創造公平的營商環境,需要整合組建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隊伍,統一實行生態環境保護執法;需要加大環境監管力度,全面推進生態環境監管“雙隨機、一公開”,切實解決好市場中存在的劣幣驅逐良幣問題;需要建立健全生態環境領域失信聯合懲戒機制,持續向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推送行政處罰、行政許可等企業環境信息,推動商業銀行將按日計罰、行政拘留等重大行政處罰文書納入信貸審批和貸后監管流程。
以污染防治提升環保產業競爭力
裴曉菲分享道,我國目前頒布了“水十條”等環境保護政策,為環境產業開拓了巨大的的市場空間,也為企業帶來了許多發展機會。環保產品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與環保服務產業可相互促進、相互推動,實現產業環保化,環保產業化。
裴曉菲相信經過政府、企業與公眾的共同努力,未來一定能夠實現“兩山”理論的落地,實現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的雙重發展,進一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