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廢氣處理】近日,中德兩國的研究人員表示已經破解北京霧霾形成之謎。研究人員認為,我國復合型污染具有特殊性。具體而言,中國霧霾是一次與二次污染物混合造成,這種復合型污染的特殊性更加表明了多污染物協同減排的重要性,尤其是現階段應優先加大氮氧化物減排力度。
12月21日,中德兩國研究人員說,他們破解了北京及華北地區霧霾主要組分硫酸鹽的形成之謎,發現在大氣細顆粒物吸附的水分中二氧化氮與二氧化硫的化學反應是當前霧霾期間硫酸鹽的主要生成路徑。這一發現凸顯在繼續實施減排措施的同時優先加大氮氧化物減排力度對緩解空氣污染問題的重要性。
近年來,北京及華北地區霧霾頻發。已有研究表明,硫酸鹽是重污染形成的主要驅動因素。在貢獻上,重污染期間硫酸鹽在大氣細顆粒物PM2.5中的質量占比可達20%,是占比高的單體;在相對趨勢上,隨著PM2.5污染程度上升,硫酸鹽是PM2.5 中相對比重上升快的成分。因此,硫酸鹽的來源研究是解釋霧霾形成的關鍵科學問題。
清華大學賀克斌院士、張強教授、鄭光潔博士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的程雅芳教授、烏爾里希·珀施爾教授、蘇杭教授等人當天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志上報告說,他們運用外場觀測、模型模擬及理論計算等手段發現,在北京及華北地區霧霾期間,硫酸鹽主要是由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溶于空氣中的 “顆粒物結合水”,在中國北方地區特有的偏中性環境下迅速反應生成。顆粒物結合水是指PM2.5在相對濕度較高的環境下潮解所吸附的水分。
該結論與通常認為的硫酸鹽形成機制有較大不同。現有基于歐美等地區的經典大氣化學理論認為,硫酸鹽主要是在云水環境中形成,由于云中的液態水含量遠高于顆粒物結合水,通常高出1000到10萬倍,所以與云水中的硫酸鹽生成反應相比,顆粒物結合水中的反應可以忽略;理論計算還顯示,在云水反應路徑中,二氧化氮氧化二氧化硫生成硫酸鹽這一路徑的貢獻也可忽略不計。
而在北京及華北地區霧霾期間,一方面,由于顆粒物濃度大幅上升及靜穩氣象條件下相對濕度較高等原因,顆粒物結合水含量遠高于經典情景,顆粒物結合水中的反應總量大大提升;另一方面,重度霧霾期間二氧化氮濃度為經典云水情景下的50倍以上,這直接改變了二氧化氮氧化路徑的相對重要性。此外,北京及華北地區大量存在的氨、礦物粉塵等堿性物質使得當地顆粒物結合水的pH值遠高于美國等地,呈現出特有的偏中性環境,而二氧化氮氧化機制的反應速率會隨pH值上升而大幅提高。
研究人員據此在論文中指出,優先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可能有助大幅降低中國霧霾中的硫酸鹽污染水平。
“該研究表明我國復合型污染的特殊性,”賀克斌院士說,“高二氧化硫主要來自燃煤電廠,高二氧化氮主要來自電廠和機動車等,而起到中和作用的堿性物質氨、礦物粉塵等則來自農業、工業污染、揚塵等其他來源。這些不同的污染源在我國同時以高強度排放,導致硫酸鹽以特有的化學生成路徑迅速生成,這也是重度霧霾期間顆粒物濃度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倫敦酸霧通常被認為是由燃煤排放的煙塵以及二氧化硫等一次污染物所致。洛杉磯霧霾則是一種光化學污染,主要原因是機動車尾氣在陽光作用下反應生成了二次污染物。而中國霧霾是一次與二次污染物混合造成。
賀克斌說,這種復合型污染的特殊性更加表明了多污染物協同減排的重要性,尤其是現階段應優先加大氮氧化物減排力度。“之前我們雖然知道需要減排,但是如果無法弄清重霾污染形成的關鍵化學機制,就無法進行有效的模型定量模擬分析,也就無法準確評估如何減排有效、科學。不科學減排可能導致嚴重后果,可能花了很多人力物力,但收效甚微。”
原標題:中德研究人員宣布破解北京霧霾形成之謎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