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來自國外的垃圾堆、醫院太平間,兩三塊錢一件從國外收購,翻新后一般都不經過消毒便流入服裝市場……8月11日,廣東邊防總隊深圳市邊防支隊對外宣布,成功偵破一起團伙走私舊服裝大案,抓獲犯罪嫌疑人6名,查繳舊服裝549噸,案值約1100萬元。
2016年6月8日晚,在經過近一個月的縝密經營并得到可靠情報線索后,該支隊部署安排支隊龍崗大隊官兵前往目標海域設伏查緝涉嫌從香港走私“洋垃圾”到內地的“利運達號”貨船。當晚19時30分,執勤官兵在深圳南澳大鵬角以南海域成功截獲目標船只,經初步檢查,船上共載有舊衣服、帆布等“洋垃圾”約549噸,船員6名。
站在四層樓高的駕駛室往船甲板望眼看去,船上的貨物滿滿的堆放在船甲板上,五顏六色的舊衣服緊緊實實壓縮在一起,猶如垃圾,一陣刺鼻的異味撲面而來。
據公開資料,固體廢物是指國家實施進口許可證管理、可以循環利用的再生資源;而“洋垃圾”則是指國家《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中所列境外產生的電子垃圾、生活垃圾、醫用垃圾、工業礦渣、舊服裝、建筑垃圾等固體廢物的俗稱。
“這些沒人要的舊衣服,通過回收公司回收后,就當垃圾一樣出售出去,每件成本也就兩三塊錢,收購者收購一定量后便往內地運,基本都是不停的進口,然后通過一連串的流程翻新銷售出去。”“利運達號”船上一名船員向辦案人員透露。
相關人員透露,舊服裝走私危害極大,一直都是邊防部門重點打擊對象。這些進行翻新銷售的“舊洋貨”,來源復雜,且“品種”齊全,當中不乏品牌的舊衣服。一件低兩三塊錢,一般都沒有經過消毒處理。其中甚至有童裝類的貨物,對小孩子的身心健康構成了危害。因為這些貨物逃過了正規單位的檢驗檢疫,沒有經過正經的消毒,極有可能存在細菌、病毒等物質,對消費者,尤其是老幼婦孺的健康安全將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事實上,自2013年我國海關啟動針對“洋垃圾”走私的“綠籬”專項行動以來,相關違法犯罪行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由于境內龐大的需求和可觀的差價利潤,“洋垃圾”走私犯罪又采取更為隱蔽的手段,發展出新的走私路徑——
弄虛作假,倒賣或騙取進口許可證。海關查辦案件時發現,在嚴格的監管之下,一些不具備加工資質和能力的企業通過騙取或利用他人許可證進口固體廢物,這是當前主要的犯罪手法。兩年來,海關查獲此類刑事案件196起,查證涉案廢物114.95萬噸。
以偽報、瞞報、夾藏等方式躲避海關監管。有企業在申報進口時偽報品名,將國家禁止入境的廢物偽報成與之外形類似的其他貨物,并提供虛假單證以逃避海關監管;有的在申報進口貨物時,夾藏國家禁止進口的“洋垃圾”。兩年來,海關共查獲此類案件78起,涉案廢物20.53萬噸。
直接“繞關”走私“洋垃圾”。我國邊境線長,監管難度大。有不法分子直接繞越設關地,將我國禁止進口的廢物偷運入境。兩年來,海關共查獲此類案件62起,涉案廢物5.4萬噸。
基于此,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在加大監管洋垃圾力度的同時,國內資源再利用率沒有明顯提高,亦將成為我國再生資源產業的一大頑疾。與其花大氣力擋住洋垃圾,不如真正下功夫完善國內廢舊商品回收體系,讓企業更加方便地“有米下鍋”,如此,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洋垃圾問題。
嚴格監管,提升我國再生資源產業的產業水平和集中度,減少或防止回收利用過程中造成的環境污染,同樣是當務之急。為促進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我國設立了專門的政府性基金,截至2013年底,全國納入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補貼企業名單的處理企業達91家,取得了良好效果;為改變進口廢五金電器類廢物加工利用行業小、散、亂的局面,我國開展了“圈區管理”工作,引導現有企業進入專門工業園區,實現污染集中治理。這些行之有效的手段與方法,應當盡快拓展到廢紙、廢塑料等其他廢棄物品類,盡快建立長效機制。
我國不希望也不應該成為世界的垃圾回收處理廠,為此,應當“苦練內功”,真正建立起網絡完善、技術先進、分揀處理良好、管理規范的現代廢舊品回收體系以及、環保的廢棄物拆解處理再利用體系。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
(參考資料:廣州日報、深圳公安局網站、經濟日報、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