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Crystal structure and biochemical analyses reveal Beclin 1 as a novel membrane binding protein”的文章,通過結構生物學分析方法,解析了一種關鍵蛋白的新作用,并提出了解析這一蛋白生物學功能的重要框架,相關成果公布在Cell Research雜志上。
上海逸峰生物公司專業供應Elisa試劑盒,*,可免費提供代測服務,詳情請點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生科院院長施一公,以及生科院教授俞立。作為近年來風頭浪尖的話題人物,施一公教授頂住了各方面壓力,在結構生物學領域獲得了一個又一個重要的研究成果,其研究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腫瘤抑制因子和細胞凋亡調節蛋白的結構和功能研究;與重大疾病相關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研究。
Beclin 1基因也稱為BECN 1基因,zui早是由于Liang等人在致死性Sinbis病毒性腦炎的大鼠中發現的,其編碼蛋白是一種分子量為60ku的蛋白。之前的研究顯示Beclin 1基因在自噬作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且與腫瘤的發生有關,但是至今這一基因功能的分子機制,科學家們仍然不大清楚。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獲得了Beclin 1蛋白中一個進化保守結構域的晶體結構(分辨率為1.6Å),這一結構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折疊——三個結構重復對稱排列在一個中心軸周圍。
研究人員認為這一保守結構域是一種新型膜結合位點類型,主要傾向于富含磷脂的脂質膜,在結構域的表面環頂端有三個芳香族氨基酸,作為與脂質膜相互作用的疏水結構,幫助膜和脂質體構形改變。研究人員進一步進行了這三個芳香族殘基的突變實驗,結果發現這將導致體外Beclin 1無法穩定與脂質膜相互作用,并且干擾其在自噬過程中的作用。
這項研究提出了解析Beclin 1生物學功能的一個重要框架,這將有助于科學家們更深入的了解自噬基因Beclin 1,以及其編碼蛋白的作用機制。
膜蛋白的結構生物學研究一直以來是結構生物學領域*的重點及難點。1985年,*個膜蛋白結構問世,當時共計僅有不到200個生物大分子結構。而時至今日,PDB收錄的近7萬個生物大分子結構中,膜蛋白結構依然不多,足見膜蛋白結構生物學研究的困難。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中心在過去幾年間相繼報道了多個新型膜蛋白晶體結構,為膜蛋白結構生物學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其成果在結構生物學領域獲得了充分關注。
來源:生物通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