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打響垃圾治理之戰
垃圾治理戰役在有著內陸腹地之稱的重慶全面打響了。
6月30日,重慶市政協跟蹤督辦四屆二次會上《關于重慶市主城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的幾點建議》提案時,該市市政委負責人表示,重慶市將在今年試點的基礎上,明年主城區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收集。
重慶日前重拳治理垃圾分類工作并非一時興起。今年5月,全國首批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區)名單揭曉,重慶主城就位列全國26個示范城市。按照要求,2020年,主城建成區居民小區和單位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應達到90%。
目前,主城區生活垃圾日均收運量近9000噸(固體生活垃圾約7600噸,餐廚垃圾1200噸,果菜垃圾200噸)。其中,50%焚燒處理,35%填埋處理,15%作為餐廚垃圾、果菜垃圾進行了綜合利用處理。近年來,主城區生活垃圾年均增長率為10%左右,預計到2020年每天將達到1.4—1.5萬噸。為避免“垃圾圍城”,開展主城區垃圾源頭減量及分類工作勢在必行。
據重慶市市委負責透露,今年在主城各區各選擇一條街道50個封閉式管理小區和居民點進行大規模試點,明年起將在主城區全面推廣實施垃圾分類收集工作。同時將積極推進《重慶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立法工作,統籌規劃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理設施,加快分類處理設施項目的建設,完善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和分類運輸設施,同步推進再生資源的回收網點建設。
企業參與整治冥頑不化的垃圾
自2009年9月九龍坡區在重慶市試點垃圾分類以來,截至目前,主城只有不到兩萬戶、不足8萬人參與垃圾分類。據重慶日報記者實地采訪中發現,重慶垃圾前端(源頭)處理環節異常冷清,七成受訪者認為分類垃圾桶是擺設,一半市民沒有減少垃圾的意識。
不僅市民不“感冒”,政府主導的垃圾分類試點效果也不佳。消息稱,在重慶主城嘗試垃圾分類5年,虧損額卻超過1000萬元。實際上,2014年前,不光是重慶,國內其他城市的垃圾分類做得也不好。比如,南京曾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推廣垃圾分類,卻出現過“公眾知曉率90%、參與率10%”的尷尬。
看到政府唱“獨角戲”難以取得突破,2014年起,南京、廣州等城市開始探索第三方服務模式,希望通過企業市場化運作,推動市民參與垃圾分類。
以南京市棲霞區堯化街道為例,引入某環保科技公司后,僅半年時間,就減少垃圾200余噸。而引入企業后,該街道每千戶家庭一年的垃圾分類支出,僅是過去開支的1/4。
南京企業插腳垃圾分類,收獲頗豐
5個塑料瓶換5個大蒜頭、3袋廚余垃圾換一個雞蛋……去年4月以來,南京棲霞區堯化街道在該市試點“垃圾換物”模式,居民將家中的剩飯剩菜、塑料制品、泡沫板等垃圾交給志達環保,就能兌換雞蛋、蔬菜等生活物品。
朱星龍介紹,志達環保每周都要拿出上萬斤的食品“換購”居民的生活垃圾。今年,南京將有70個小區實施這種“垃圾換物”的方式。
朱星龍是四川巴中人,在重慶裝修房子時,因為裝修垃圾的價格問題,和收破爛的起了爭執,引發了他當“破爛王”的念頭。
“市民丟棄的生活垃圾中,有2/3是可以回收的。”朱星龍說,2009年他在重慶成立了恒奧環保技術開發公司,進入小區收購居民家中的垃圾,再運到資源回收中心賣錢。其中的價差,就是企業利潤。
為把恒奧環保做成品牌,朱星龍推出了兩個措施:一個是“什么都可以賣錢”,另一個舉措是“計費到克數”。他還不時搞些礦泉水瓶換雞蛋、廢報紙換抽紙等活動吸引人氣。
在重慶做垃圾分類的5年多時間里,恒奧曾吸引了40個小區參與,取得過干垃圾減量90%的成績,卻因試點規模不夠大、政府扶持力度不夠虧了錢。
“在垃圾分類法規、市民環保教育和財政資金缺乏的情況下,推行第三方服務,或是我市推行垃圾分類工作的出路。”重慶市市政委人士認為。
如何淘金垃圾分類市場?
在國外,垃圾處理業被視為經濟增長快的行業之一。德國玻璃制品的垃圾回收利用率接近100%;冶金生產中留下的礦渣95%得到重新利用。在瑞士,70%的廢紙、95%的廢玻璃、約90%的鋁罐得到了回收,廢舊電池的回收率達到2/3。
“垃圾分類產業鏈的關鍵,應是涵蓋越長越掙錢。”有業內認為,國內一些垃圾分類企業主要承擔“收買佬”的收集功能、廢品收購站的粗分功能。如果打通垃圾分揀、垃圾大宗回收、商家合作鏈條,實現資源深加工,做垃圾分類回收的毛利甚至可以達到20%至30%。
“政府引導、企業運作是垃圾分類的關鍵。”朱星龍認為,政府制訂垃圾分類獎懲的法律以及財稅扶持政策;企業則通過創新商業模式,把垃圾分類的蛋糕做大,才能吸引更多市民參與。
文章整合自重慶日報、中國報告大廳、新快報等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