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出數據造假“失足者” 標本兼治堵住監管漏洞
環保監管難免會出現漏洞,部分企業不在環保上下功夫,而是“劍走偏鋒”,在實時監測的情況下搞新型偷排——通過環保監測數據造假,在環保部門眼皮子底下排污。
弄虛作假的不只是企業,一些地方政府也加入此行列。“許多地方政府環境管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瀆職。”中華環保聯合會環境法律服務中心副主任馬勇表示,很多企業多為當地招商引資企業,也是當地的納稅大戶,為了片面追求經濟增長,政府對這些企業都采取優惠政策,其中包括放寬環保要求,一些所謂的環保檢查也都成了走過場。在不少地方,污染企業和相關管理部門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只要企業把關系打點好,有關部門便會為其撐起保護傘,甚至有些地方的環保工作被形象地描述為“三跑”,為污染企業跑環評、跑關系、跑總量,從污染企業的環境監管部門變成污染企業的服務部門。
對于地方政府而言,其敢冒高風險造假大氣數據的背后動機不言而喻,即所謂為政績考核、保住烏紗。但顯然這有悖于中央嚴格實施環保績效考核的政策初衷,更嚴重偏離了黨和國家已經確定的生態文明發展戰略。
就現階段而言,我國司法體系還不能有效地應對環境訴訟,也不足以賦予相關守法主體足夠的守法動力。因此,當前可為的、行之有效的路徑就是盡可能多地吸引來自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使其一并加入環境管理中來,由此推動環境守法。但前提是,必須確保環境信息真正實現即時公開,同時要確保包括大氣數據在內的信息公開是準確和可獲得的。
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表示,虛假監測數據首先是會誤導政府環境管理和決策工作;其次是欺騙社會公眾,影響政府的公信力;再次如果造假得不到應有處罰,就會出現“劣幣驅除良幣”現象,使守法企業面臨不公平競爭,還會使其他企業跟風造假。因此,對監測數據造假必須嚴厲打擊。
對此類嚴重損害政府和環保部門公信力的行為,及時制止并嚴厲打擊十分必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必須盡快堵住大氣數據造假的漏洞。當然,對虛假數字嚴厲問責,想必可以揪出一批數據造假的“失足者”,并對外形成威懾,但終是治標不治本,因此,有必要找尋一條可以一勞永逸杜絕大氣數據造假的治理路徑。
如果我們能將遍布全國各地、數以千計的大企業污染排放實現每個小時即時公開,由此形成全社會的輿論倒逼壓力,一定可以促進企業和政府主動轉型,節能減排,治理污染。屆時,前述政府部門造假數據的行為也將失去其可操作的溫床,至少目前而言,積極促進環境信息公開,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促進政府、企業以及公眾保證環境法規實施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能夠發揮堵住大氣數據造假漏洞作用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