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文明建設10件大事出爐 “APEC藍”上榜
2012年冬中國1/4國土面積、約6億人受霧霾影響,隨后每年秋冬,濃霧造訪不息。而2014年11月APEC會議期間,北京的空氣質量達到近5年來同期好,PM2.5(細顆粒物)的濃度同比下降55%。
在當日發布的“2014年度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十件大事”中,社會期盼“APEC藍”常態化被列在重要位置。
環保部信息顯示,APEC(亞太經合組織)之前和會議期間,中國環保部門累計出動43.3萬人次,檢查工業企業6.1萬家;有9298家企業停產、3900家企業限產、4萬余處工地停工,分別是保障方案要求的3.6倍、2.1倍和7.6倍。
盡管“APEC藍”是臨時性管控下實現的,中國已意識到霧霾是可控、可治的。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要求,“固化推廣APEC會議空氣質量保障的成功經驗,讓群眾不斷看到治霾新成效,切實把‘APEC藍’留下來。”
附一:2014年度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十件大事
1、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建立生態文明法律制度
2014年10月23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立有效約束開發行為和促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生態文明法律制度,強化生產者環境保護的法律責任,大幅度提高違法成本。建立健全自然資源產權法律制度,完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態補償和土壤、水、大氣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等法律法規,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2、強調生態文明建設要上臺階見實效
在江蘇調研時指出:“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是轉方式、調結構、上臺階的重要內容。經濟要上臺階,生態文明也要上臺階。我們要下定決心,實現我們對人民的承諾。”在對騰格里沙漠遭污染等事件作出的重要批示中強調,要加大生態環境執法監管力度,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切實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來抓,務求取得扎扎實實的實效。
3、中國政府提出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
總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們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將治理環境污染提高到和反貧困戰役同樣的高度,彰顯國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總理在回答中外記者關于霧霾污染問題時表示,我們說要向霧霾等污染宣戰,可不是說向老天爺宣戰,而是要向我們自身粗放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來宣戰,要鐵腕治污加鐵規治污。在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總理再次強調,對中國來說,突出的問題是水、大氣和土壤污染,它直接關系到人們每天的生活,直接關系到人們的健康,也關系到食品安全,所以中國政府必須負起責任,向這幾個重要領域的污染進行宣戰。
4、生態文明建設列入新環保法立法目的
2014年4月24日,歷經四次審議,環境保護法修訂草案經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國家主席簽署第9號主席令,予以公布。其中,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列入立法目的,將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將“保護優先”作為基本原則,將“生態紅線”等寫入法律,明確提出對違法排污企業實行按日連續計罰,罰款上不封頂。專家們認為,修訂后的環保法將成為“史上嚴”的環保法律,對于保護和改善環境,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新環境保護法于2015年1月1日正式施行。
5、社會期盼“APEC藍”常態化
2014年11月10日,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期間,北京空氣質量保持總體良好,為京城帶來了難得一見的藍天白云,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互聯網上、朋友圈里,“APEC藍”迅速成為熱詞。指出,希望并相信通過不懈的努力,“APEC藍”能夠保持下去,北京乃至全中國能夠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媒體評論稱,盡管“APEC藍”是臨時性管控下實現的,但卻證明霧霾是可控、可治的,只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堅持鐵腕治污、區域合作、聯防共治,使“APEC藍”變為常態化的“中國藍”是能夠實現的。12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了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這是27年來的大規模修訂。
6、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拓展提升
2014年5月,環保部在浙江湖州召開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現場會,在總結16個省和1000多個市、縣多年開展生態示范創建工作的基礎上,授予37個市(縣、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強調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應在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全面推進,拓展提升,深化固化。201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委推出57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強調要緊緊圍繞破解本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瓶頸制約,大力推進制度創新。水利部確定59個城市作為第二批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推進城市從粗放用水方式向集約用水方式轉變,從過度開發水資源向主動保護水資源轉變。農業部在1100多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村基礎上,發布了“美麗鄉村”模式。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授予17個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各地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活動持續推進,不斷創新。
7、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果公布
2014年4月17日,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發布《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就歷時8年進行的全國性土壤污染情況對公眾披露。根據國務院決定,環境保護部會同國土資源部開展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于2005年4月啟動。調查范圍是除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中國臺灣省以外的陸地國土,調查點位覆蓋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設用地,實際調查面積約630萬平方公里。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
8、“中國生態文明獎”設立
2014年7月2日,經中央批準,全國評比達標表彰工作協調小組批復環境保護部,同意在“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項目中設立“中國生態文明獎”。“中國生態文明獎”是我國個生態文明專項獎,評選表彰面向基層和工作一線,重點獎勵對生態文明創建實踐、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做出重大貢獻的集體和個人。在11月1日舉行的中國生態文明論壇成都年會上,“中國生態文明獎”發布啟動。
9、中國明確碳排放峰值時間表
2014年11月12日,中美雙方在北京發表《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國國家主席和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宣布兩國各自2020年后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美國計劃在2005年基礎上,到2025年實現全經濟范圍內減排26%~28%的目標,并努力減排到28%。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努力早日達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對此發表聲明指出,這兩個世界上大的經濟體所展現的領導力帶給了社會一個的契機。
10、生態文明理念逐步走向世界
2014年7月10日至12日,生態文明貴陽論壇2014年年會舉行。國務院總理向論壇發來賀信,強調生態文明源于對發展的反思,也是對發展的提升,事關當代人的民生福祉和后代人的發展空間。國家副主席李源潮發表致辭,強調人類必須自覺地與自然友好相處,人類的發展必須與生態的發展平衡共進。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發來賀信,對論壇取得的成果給予高度評價,對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合作、制度約束、改革創新等闡述主張。會議期間,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余名嘉賓,圍繞“改革驅動,攜手,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政府、企業、公眾:綠色發展的制度架構和路徑選擇”主題,舉辦了近100場主題論壇及相關活動。
附二:2013年度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十件大事
2014年3月18,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在京發布2013年度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十件大事:
1、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緊緊圍繞美麗中國建設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2、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第六次集體學習;
3、全國霧霾污染嚴重,國家積極推進大氣污染防治行動;
4、中央召開城鎮化工作會議,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新部署;
5、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
6、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一批重大生態工程;
7、中央批準生態建設示范區項目更名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活動進一步深化;
8、生態文明法制建設不斷加強;
9、生態文明貴陽論壇、中國生態文明論壇相繼召開;
10、我國生態文明理念引起社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