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來襲、水體污染、土壤侵蝕……近年來,環境污染問題成為困擾政府和公眾的難題。在經濟“新常態”下,公眾對于清風藍天的期盼,正成為巨大推動力,著發展方式的轉變、能源革命和治污長效機制的構建,節能減排、環境治理的“攻堅戰”進入新的階段。
對于我國當前的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情況,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闡述可謂相當“坦率”——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這傳遞出一個明確信息——綠色發展,既是新常態下的迫切需求也是新常態下的主動選擇。 【構建綠色經濟體系 中國邁向低碳循環發展舞臺】
于是,清風藍天的期盼從何著力,首站便是“能源革命”呼之欲出。
在不久前剛結束的APEC會議上,在正式場合兩次提及”能源革命”,一次是11月9日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一次是在11月11日APEC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開幕辭中。可見,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優化能源結構已成為綠色轉型的重中之重。
與能源生產消費相關的排放是環境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我國已成為世界大能源消費國,伴隨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快速增長,環境污染問題不斷凸顯。”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周大地說,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開發利用方式粗放。 【內外形勢倒逼綠色轉型 中國能源步入改革深水期】
而隨著《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的出臺,節能減排“先手棋”已然明晰。在能源結構優化方面,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放在重要位置,明確截至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天然氣比重達到10%以上。同時,水電、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更加明確,新能源戰略脈絡躍然紙上。
事實上,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老百姓的生活也日益豐足,但這還遠遠不夠。誠如馬云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說的那樣,“不管你獲得了多少財富,如果你發現你邊上的空氣是不行的,你的水是不行的,你的食物是不安全的,就一點意義也沒有。”
再者,經濟發展轉型,是挑戰更是機遇。讓經濟在綠色中發展,讓經濟發展回饋生態環境,是責任更是權利。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支柱產業的環保產業,在新常態下無疑擔負起了舉足輕重的指導作用。【讓經濟綠色發展 新常態下環保產業未來潮流】
一時間,環保項目演變成了資本追逐的“香餑餑”。隨著政策的傾斜、大筆資金的注入和越來越多的關注,“十二五”期間,中國環保累計投入擬超過5萬億人民幣。用環保部部長周生賢的話來說,環保產業既是掃清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環境約束的“清道夫”,更是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引擎”。
據環保部統計,2012年環保產業產值達到8000億元,從業單位3.5萬家,從業人員近300萬人。“十二五”后半期,中國環保產業產值年增長速度有望繼續維持15%20%,超過同期GDP增長率。預計到2015年,中國的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將達4.5萬億元,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助推綠色中國 環保產業開啟社會資本“掘金潮”】
因此,走好新常態下的新路徑,需要在新常態下有新作為。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全新時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使命重大,大幕也正剛剛開啟。
以上就是今天的新聞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