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上的1432公里,需要“走”多久?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給出的答案是11年甚至半個多世紀。
12月12日下午14:32,中國水電十一局職工李春根按照此前接到的通知,打開了陶岔渠首樞紐的第二孔閘門,將下泄流量從20立方米/秒調節到100立方米/秒。
陶岔渠首樞紐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位于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陶岔村,從這里上溯4.4公里,便是丹江口水庫,而這中間并無阻隔,由此,陶岔渠首樞紐也就成為向中國北方地區送水的“水”。李春根將這個“水”開啟的剎那,也就意味著醞釀半個多世紀、建設超過十年的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開始通水。
吃水不忘水源人,伴隨“天河”的通水,為了實現南水北調的南方數省,尤其是湖北做出了巨大犧牲,未來如何實現對于這些地方的補償值得深思。
水質安全是一條“調水底線”
事實上,無論是開工前,還是開工后,關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環境問題一直備受關注,而這當中關于水質的擔心更是不絕于耳。
“南水北調工程在開工建設之初就明確提出‘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確保水質安全,這是一條調水底線。”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鄂竟平這樣回應。
“天然水資源是自然稟賦。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點來看,我們不能把水吃干喝凈。對于地區的發展來說,我們要考慮地區水資源的承載力,適水發展,采取“以供定需”的策略。在各行各業、全社會全面實現節水,嚴格需水管理,保護的水資源。”對于南水北調過程中水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劉昌明有著自己的觀點。
公開資料顯示,丹江口水庫是亞洲大人工淡水湖,水庫大水面面積1022.75平方公里,總庫容339億立方米,被稱為漢江的天然水位調節器,有“亞洲天池”之美譽。談及外界頗為關心的中線工程源頭——丹江口水庫水質情況,環境部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英民說:“(相關部門)根據2006年到2014年水質監測資料對漢江入庫水進行了分析,占總入庫水量90%的漢江入庫水,水質穩定為優;對丹江口庫體水質分析,水庫庫體的水質也穩定為優。”
同時,為加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質安全與管理,國務院印發了《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規劃》,進行源頭保水。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湖北、河南、陜西三省先后關閉了一批污染嚴重的企業,嚴格審批新開工項目,同時加大了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除了保護水源地的水質外,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80%以上都是露天的明渠。南水北調辦公室環保司副司長范治暉對外表示,中線工程在輸水總干渠兩側打造了生態走廊,在干線周圍還設有綠化帶、隔離帶、保護帶等,大限度降低對總干渠水質的污染風險。
此外,沿線每段都有退水設施,通過關閉閘門可及時截斷污染水。據了解,中線干線共設有64個節制閘、60個控制閘、95個分水閘、54個退水閘,一旦發生突發污染情況,可以分段關閉閘門,通過退水閘將渠道內的污水排出,避免“問題水”北上。
南水北調當飲水思源
“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很低,只有世界平均的四分之一,特別是時空分布不均勻,北方地多水少,南方地少水多。除此之外,水資源的時間分配又集中在夏季。南水北調的必要性就在于平衡這種不均勻性。”中科院院士劉昌明表示。
此次通水的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從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樞紐引水,沿線開挖渠道,過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在鄭州附近穿過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終到達北京、天津,干渠全長1432公里。而根據公開信息,中線一期工程平均年調水量將達到95億立方米,將大大緩解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地區的嚴重水荒,4省市沿線約6000萬人將直接喝上水質優良的漢江水,間接惠及近1億人口。
同時,“南”水進京,在宏觀上破解了北方用水的緊缺,其益處,老百姓可以切身感受到。
首先,有助于身體健康。南水在源頭是一級水,科學家發現,有70%的疾病,尤其是一些疑難雜癥與飲用不健康的水有關系。我們可以通過飲用弱堿性水來改善體質。哪怕僅從口感上來說,弱堿性水做飯菜,也味美且耐酸腐。有資料顯示,目前北京地區除去北區即亞運村、望京、左家莊、安貞等地水質較好外,大多數地區水質都較硬,而南來之水與之相反——北京市自來水公司在水源頭做了實驗,源頭水煮了幾百個小時后都沒有水垢。因此南水來了之后,北京硬水的情況會得到很大改善。
其次,有助于景觀修復。從永定河、拒馬河到三山五園、密云水庫都將喝飽水,北京將重現“清流遍京華”之景。水多了,植被好了,也能極大地改善空氣質量。
北京獲益,不能忘記水源地人民。為了加高水壩,保護水源,湖北和河南的人民幾次搬遷,發展受限,作出了巨大犧牲,卻沒有怨言。當地一位街頭拉三輪的老人感嘆:“這里一直都很窮,不過再過十年這是個好地方!”大爺指望的無非是通過發展環保產業、旅游來提升生活品質。這需要北京飲水思源,扶持水源地人民。
如今,北京十六區縣和水源地的16個縣市結成對子,協同發展。一是通過幫助當地工業轉型,發展環保型產業,從而避免污染水源,比如中關村科技園區在丹江口建科技園區;二是幫助當地農業發展,農超對接,10月底,丹江口酸甜適口的柑橘已經進駐北京超市發;三是旅游支持,去水源地走走,品嘗下特有的翹嘴白魚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互惠互利方能長效發展,如此,確保一泓清泉永續北京。
水源地補償如何破局
不過,水源地的兩大領域損失如何落實補償卻是一個難題。當下,國家對水源地的補償,只是進行部分“項目補償”,對漢江中下游的補償主要為興修水利樞紐等工程,湖北向南水北調辦爭取到的補償僅為引江濟漢等四大工程補償,這遠遠不夠。
對此,眾多專家紛紛建議,在補償形式上,還需更多樣化。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議中,提出要實現“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湖北方面提議國家建立南水北調生態補償基金。其次,生態補償是重要的補償。
在2014年兩會上,湖北政協副主席陳天會的提案之一,即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后對漢江中下游的影響及生態補償機制》,呼吁將漢江中下游納入生態補償范圍,實施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設立生態文明示范區等措施,保證漢江中下游生態環境。此外,還有部分人還提出智力補償、政策補償等方式,可作為補充。
當下,十堰、襄樊、淅川等地的補償額度,都與當地的估算差距甚遠。十堰和襄樊,損失估算都超過100億。而中央的轉移支付,2008年僅為13億元,今年40億,加上“十三五”的預定投入120億,也不到地方預期的一半。比如移民費等很多款項都是地方虧本墊付;而一些損失則是當地居民自行承擔,比如漁業、農業補償遠遠不夠。未來中央還需加大轉移支付力度。
在補償主體上,除中央之外,受惠地區不能缺位,尤其是京津。應該強調奉行“誰受益,誰補償”的模式。在中央轉移支付之外,推行橫向的跨區域補償。綜合各方面專家觀點,對受益區補償水源地的方式,目前大致有財政轉移、稅收分成、市場補償以及對口支援等模式。
其實,財政轉移支付說白了就是直接給錢。南水北調前,北京用水多來自河北,但北京和河北之間,財政轉移支付并不成功,河北的補償太少。河北都難以得到徹底補償,以湖北兩市生態損失估值近300個億來看,南水的水源地恐怕更難如愿。
至于市場化補償,就是將南水北調的生態成本和移民成本等計算到水價中,變相收取“資源使用費”,然后將受益用作生態補償和移民費用,但如此一來水價太高,北方人不一定愿意全部承擔這個成本,所以這種模式只能作為補充。而對口支援更多著眼長遠,并非直接的經濟補償,稅收分成難以操作,只能成為備選模式。
南水北調的補償問題,存在和京津冀一體化的類似問題,就是橫向協調困難。京津政治地位居高不下,地方難有對等的談判地位。未來南水北調,恐怕要借鑒京津冀一體化的協調模式,需親自出面,組建相關協調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