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霾”背不動“今霾”黑鍋 污染責任不可推卸
元至元六年“霧鎖大都”“都門隱于風霾間”
北京地處我國的北方,氣候干燥,尤其是冬季漫長,且北距沙漠不過200多公里,很容易出現霧霾天氣,史稱“霾災”、“雨霾”、“風霾”、“土雨”等。《北京氣象志》、《北京災害史》、《元史》、《明實錄》和《清實錄》等史料中多有記載。
目前對其早的記錄可追溯到元朝。據《元史》記載:元天歷二年(1329年)3月,由于前年冬天沒有降雪,春天又少雨水,天氣異常干燥,導致“雨土,霾”,“天昏而難見日,路人皆掩面而行。”至元六年(1340年)臘月,“霧鎖大都,多日不見日光,都(城)門隱于風霾間”,“風霾蔽都城數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禮部焚香祭天,祈神靈驅風霾而散。”由此可見,元代史籍中所記述大都城的這兩次“霾災”,持續時間較長,能見度很低。
明弘治十年“霾塵積聚難見路人”“官軍半掩城門以遮霾塵”
到了明代,有關“霾災”的記載逐漸增多。明成化四年(1468年)初春,《明憲宗實錄》記載:“今年自春徂夏,天氣寒慘,風霾陰翳……近一二日來,黃霧蔽日,晝夜不見星日。”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四月,“連日狂風大作,塵霾蔽空”。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正月丁末,京師陰霾蔽日,自辰至午乃散。”“三日后陰霾又起,五日不散,致漕運舒緩,京師官倉存米告急。”弘治十年(1497年),禮部奏:“京師去冬恒燠無雪……今春狂風陰霾”。“西直門外霾塵積聚,難見路人,官軍半掩城門,以遮霾塵。”萬歷十一年(1583年),“正月辛酉,京師風霾。閏二月壬戌,京師風霾,四月癸亥,大學士張四維等言:‘風霾陡作,黃沙蔽天。’”“五日不見西山之蹤,有饑民入城而乞,寺院善者施之。”類似記錄明代北京地區“霾災”的多達數十次。
清嘉慶十五年“瓊島霧鎖霾封”“煤山隱于風霾土雨”
清代也發生過多次“霾災”,康熙六十年(1721年),“今日(會試)出榜,黃霧四塞,霾沙蔽日。如此大風,榜必損壞。”嘉慶十五年(1810年)“京師入臘月以后,時有霧起霾升,連宵達旦,宛平、大興具有上報。”“瓊島(今北海)霧鎖霾封,難見真容,煤山隱于風霾土雨,宮人隱于殿中,時有探望。”咸豐六年(1856年),“入冬以來,雪少霧多,土雨風霾時臨京師,以昌平、宛平為濃重。”總之,每隔幾年“霾災”便會光臨京城,多集中在冬季和春季。
在科學尚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對霧霾的認識極少,所以對霧霾的程度、濃度、范圍和危害等,只能憑感覺,且只記錄災情,對于如何預防“霾災”,沒有什么記載。
此霾非彼霾
如果盤點今年的熱詞,“霧霾”無疑是出現頻率高的詞匯之一。其實,就“霾”字來說,早在殷商時期古人用來占卜的甲骨卜辭中就已出現了“霾”字;在中國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也曾出現過“霾”字,其中《邶風·終風》有一句:“終風且霾,惠然肯來”;而“霧霾”一詞,晚在公元5世紀前后的史書上已出現,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上已有“霧霾”的記載;北京早疑似霧霾“昏霧”的記載則出現在北魏時期,《魏書·靈征志》記載,景明三年九月丙辰,“幽州暴風昏霧”……然而,古代的“霾”是否就是現在所說的霧霾?迄今氣象學界和史學界仍存在爭議。
中國古代霧霾天早出現于何時?學者倪方六指出北京早疑似霧霾“昏霧”的記載出現在北魏時期,《魏書》曾記載“幽州暴風昏霧”。而更像霧霾的天氣則出現于金國貞元三年四月初一(公元1155年5月10日),時中都(北京)“昏霧四塞,日無光,風十有七日”。“霾”在上古時就是壞天氣。疑似霧霾天自唐代后始增,《宋史》曾記載帶“霾”氣象事件13起。
如果只看史書有沒有“霾”字,專家大可以上溯至東漢,《說文解字》早已對霾做出“風雨土也”的解釋,但此霾是彼霾嗎?一是普通揚塵,一是包含化學物質的有毒顆粒。霧霾完全是工業時代的產物,與“昏霧”有相似之處嗎?如此偷換概念,無非是制造“古已有之”的假象,從而推卸空氣污染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