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自2014年7月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已連續下達20余省(區、市)2014年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項目總投資規模達到281.5億元,今年安排投資127.3億元。其中長江干流流域各省市共獲投112億元,占全國總投資的41.5%。
中央資金對于長江中上游地區的投資明顯高于下游地區。從已公布的9個長江干流流域省區市的投資規模看,長江上游省份共有治污項目47個,總投資59.8億元,占長江流域總投資的53.4%。
2011年,環保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等五部委曾聯合印發《長江中下游領域水污染規劃(2011-2015年)》(以下簡稱《規劃》)。該《規劃》延續以往工程治理為主的思路,確定在2011年—2015年的5年時間內確定837個骨干工程項目,共需投資459.81億元。
國家發展改革委此次下達的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主要用于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包括污水處理工程、水污染生態修復、水資源再利用等污水治理項目。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秦尊文表示,本次國家對長江流域投入比例比較大,這體現了中央對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高度重視。“長江經濟帶不光要搞開發、搞建設,還要搞保護。要把長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環境保護上升到和長江經濟帶建設一樣的高度給予重視。”
根據此次27個城市簽署的《協議》,長江流域將共同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組成環保產業聯盟,實現優勢互補、合作發展,并且互相開放環保咨詢服務和環保產業市場。長江沿岸各城市之間將進一步提升環保科技交流的層次,開展區域產業結構升級調整與污染防控對策研究,共同完善提升排放標準,在大氣污染防治、地表水污染防治、地下水和土壤生態修復等領域提升合作層次與效益,共享科研成果。
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傳清認為,這將對節能環保產業是一個重大利好,對于環保設備制造、水污染治理運營等相關企業而言,是難得的發展機遇。他建議,此次大規模的水污染治理,不應該由政府或相關主體壟斷進行,應該引入包括民營企業、環保組織等第三方專業機構。
岸線資源遭濫賣
然而,近日相關媒體在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采訪發現,岸線資源亂占亂用、占而不用、多占少用等情況隨處可見。一段時期以來,長江沿線一些港口企業和項目業主跑馬“圈地”“圈水”建碼頭,部分地方通過“賣岸線”引項目、求發展,把岸線資源當作“唐僧肉”。
不難發現,隨著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的實施,沿江諸省市愈發重視長江岸線“黃金價值”,但是部分地區港口開發熱度不減、岸線資源粗放利用問題十分突出。
據調查,長江干線湖南段158公里岸線,有大小各類碼頭超過70座;江西九江152公里長江岸線,有150多個港口;安徽安慶、池州167公里可利用岸線,各類碼頭泊位260座。平均下來不到一公里就有一座碼頭。就越往下游,港口碼頭越密集,岸線資源越緊張,到江蘇省已基本沒有新的岸線可用。
岸線資源亂占亂用、占而不用、多占少用情況隨處可見。根據岳陽市政協調查,從城陵磯桂花園到陸城新港村,全長26公里岸線共有8處亂占亂用碼頭,或未經審批使用岸線,或違規出租村民使用。一些企業多占港口岸線,造成資源浪費,岳陽紙廠占用岸線1500多米,實際使用不到300米,華能電廠占岸線2434米,實際使用不到1000米。在鄂東一帶,前些年造船熱,造船企業爭先恐后、扎堆江邊,現在不少造船企業已經停產甚至“跑路”,所占岸線大多閑置浪費。
同時,老的岸線占用沒有解決,新的港口熱潮又呈重復上馬之勢。上港集團九江港務有限公司規劃2.3公里岸線16個生產性泊位,到目前只建兩個泊位。在它身邊,四個5000噸級泊位已經建成,又有四個泊位在建。上港集團九江公司副總經理劉秀清說:“貨源分散,上港集團已經無法進行后期投資。”安徽池州港遠航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滿琳瑯也面臨同樣煩惱,本來池州港與相距僅35公里的銅陵港,貨源基本相同,現在二者中間又在建一個碼頭,同質化競爭嚴重。
通關一體化
不過,如此“諸侯經濟”或隨著環境水道的“通關”消逝殆盡。
12月2日起,長江經濟帶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正式實施。“多地通關,如同一關”的一體化改革,從根本上打破了地域限制和關區的行政界線和區劃,是改革開放以來海關具革命性的變革。
長江是我國橫貫東、中、西部地區的水路大動脈,沿線經濟總量占全國經濟總量40%以上,干線貨物運量占全國內河貨運量60%以上,承擔中上游地區90%以上的外貿貨運量。作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紐帶,長江經濟帶實施通關一體化之后,將有統一的申報平臺、風險防控平臺、專業審單平臺和現場作業平臺,企業的進出口業務將得到更低成本、更率的通關服務,通關方式上有了更靈活的選擇,貨物跨區域自由流動也有了更便捷的條件。
近年來,長江水運得到迅猛發展,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但仍存在開發利用缺乏統籌協調、法規政策不完善、體制及區位障礙、審批程序繁瑣這些突出問題,阻礙了黃金水道進一步發展。2013年7月,在湖北考察武漢新港時指出:“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充分發揮內河航運作用,發展江海聯運,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我們常用“敢啃硬骨頭”“敢涉險灘”,來形容改革進入攻堅區和深水區時所需要的決心與勇氣。
長江,從“險灘”密布的天塹,到江海連通的黃金水道,所戰勝的有形或無形的障礙多不勝數。天塹都能化為通途,還有什么人為的藩籬不該打破、不敢打破、不能打破?
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一系列以簡政放權、減負增效為出發點的改革舉措強勢推出,積極推進貿易便利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釋放經濟活力,助推地方經濟轉型升級。通關一體化的改革,正是對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的無縫對接。通過推動長江經濟帶的協同發展,改變了不同地方海關“各自為政”的局面,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和人力成本,進一步疏通黃金水道,打破行政區劃門戶、實現基礎設施共建共享。
十二海關如一關,一套標準、一個程序、一個聲音,湖北企業自“全省通”之后,又能享受到“長江通”的便利。從奔波于各地海關辦手續,到輕點鼠標就能完成進出口報關;從心里沒底的越洋“海淘”,到跨境商務平臺從容購物,一系列改革套餐接踵而至,通關環境的日益優化,無論是進出口企業還是普通老百姓,都能親身感受到改革與發展帶來的紅利。
化繁為簡,一通百通。大刀闊斧地轉變職能,簡政放權,做好服務,市場與社會的活力就會得到更蓬勃釋放。長江經濟帶已成為目前全國大的通關一體化區域,改革將不斷釋放黃金水道大的發展潛力。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讓長江這條巨龍真正做到“、龍身、龍尾”首尾呼應,協調舞動,帶動沿岸經濟以及民眾生活的齊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