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的消息稱,安徽將在全省每個市、縣選擇1-2個項目,試點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工程,通過建設下沉式綠地、生物滯留設施等,構建新型的城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
據悉,“海綿城市”突破了傳統的“以排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以建筑與小區、綠地與廣場、城市道路、城市水系等各種城市基礎設施作為載體,充分考慮城市基礎設施安全運行和城市水安全的問題、水文條件的差異性、規劃指標及項目操作的可行性,并綜合利用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生態化技術,從而構建起新型的城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
“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示范工程中,在缺水地區將優先利用透水磚鋪裝、下沉式綠地、生物滯留設施、植草溝等措施,補充地下水、削減地面徑流;其他地區則優先利用濕塘、雨水濕地、蓄水池等措施,調蓄、凈化雨水,削減徑流峰值。
此外,未來安徽將在各類建設項目中統一審查把關、統籌建設,實現低影響開發設施與建設項目的主體工程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全面推動建成“海綿城市”。
中國城鎮水務發展趨勢
在以往城市建設中,雨水的控制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為基本理念。而這,正是發生城市內澇的重要原因。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表示,大量雨水排走,一般利用粗糙的管渠系統,實現雨水的收集和就近集中排放。如果遇到暴雨,較短的時間內大量雨水徑流及其攜帶的污染物被輸送至管渠末端,導致下游區域內澇風險加大。
事實上,如果將大部分雨水留下而不是排走,可以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雨水多留少排,恰是“海綿城市”的基本理念。
陳吉寧介紹,海綿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綿一樣,遇到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徑流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也就是說,“海綿城市”有望將原來大量排至管渠末端的水提前通過吸收、存蓄、滲透等環節消化掉,成為破解“逢雨必澇”的有效途徑。
“海綿城市建成后,排走的雨水和留下的雨水將實現‘倒掛’。比如,以前一座城市70%的水都是快排進入管道排走的,海綿城市則要讓70%的水留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建司副巡視員章林偉說。
雨水該怎么留?陳吉寧指出,海綿城市建設強調優先采用“源頭分散式”控制措施,在城市建筑與小區、道路、綠地等場地源頭,通過大規模推行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植草溝、透水鋪裝等生態設施首先對雨水進行下滲、調蓄,有效控制雨水徑流污染負荷輸出、削減外排徑流總量。要將傳統城市建設中單一的、“快排”模式轉變為“滲、滯、蓄、凈、用、排”的多目標全過程綜合管理模式。
同時,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鎮水務研究院副院長謝映霞解釋道,在城市規劃階段就要提出明確的控制目標和指標,對于建筑與小區,可以讓城市屋頂綠起來,有條件的小區綠地應充分“沉下去”,讓屋面雨水、路面雨水首先進入下沉式的綠地進行調蓄、下滲與凈化。
建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低影響開發模式,是系統解決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問題的有效措施。”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如是說道。
仇保興指出,城市不僅是造成水危機的源頭而且是解決之道。海綿城市(LID)順應自然,保護原有水生態系統,低影響開發,通過減少徑流量,減輕暴雨對城市運行的影響。
低影響開發模式又叫做海綿型城市,指的是城市像海綿一樣,遇到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徑流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這一理念與實踐在歐美已經發展了20多年。
據悉,在過去3年,中國超過360個城市遭遇內澇,其中六分之一單次內澇淹水時間超過12小時,淹水深度超過半米,北京、濟南等城市甚至發生造成傷亡的嚴重內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日前印發《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探索構建城市雨水開發體系,根治城市內澇頑疾。
仇保興稱,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海綿城市理論、規范、標準任重道遠。海綿城市規劃與智慧水務是協調海綿城市各單元有效運行的兩大系統工程,區域、城市、社區、建筑四層次LID的側重點有所不同,需要上下結合推動系統創新,而分區建立科學合理的城市“海綿度”測評并給予獎勵引導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