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億年前,水有幸使生命在地球上起源,自此生命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水使人類和地球上一切生物得以生存和延續,水終使人類“辟草昧而致文明”。
然而,曾幾何時,人類文明與水發生了巨大的碰撞,孕育我們的河流一條接一條地斷流了,干涸了,污染了,消失了;我們腳底下是有四十六億年生命的地球,地球體內的水正快速地被逐漸抽干,她已滿目瘡痍,她的軀體病態地塌陷著、龜裂著、蒼老著;曾經“天大地大不如人大”的我們,卻一天天在被真正大的塵沙追趕著、埋葬著,我們無處逃遁。
中國是極度貧水國家,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兩千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相當于美國的四分之一,日本的二分之一,加拿大的四十四分之一,在世界排名百一十位以后,被聯合國列為世界十三個貧水國家之一。
聯合國審議人與水資源短缺標準為:人均水量在兩千立方米以下就是缺水國家,人均水量不足一千立方米,即為嚴重缺水國,人均等于或小于五百立方米,為生存極限缺水。以此標準,包括京、津、冀在內的北方十六省市,人均水資源全部不足幾百立方米,已是生存極限缺水。我們,就像一群擱淺在沙灘上的魚……
北方不僅有河皆干,而且有水皆污。據全國水環境監測網對全國九大流域七百多條河流水質監測評價,結果表明,在十一點四萬公里的河長中,不能飲用的四類、五類和劣五類水竟長達四點八萬公里。
北方因缺水,三億多人用不上健康、衛生的飲用水。中國每年發生成千上萬起環境污染糾紛,因環境和水污染問題引起的群體性事件年年遞增。
沒有水怎么辦?打井超采地下水。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打井,年年打,年年超采。眼下,二百四十萬眼機井已將華北地下水幾近抽干,大地已被打成篩子眼。全民打井的結果,終使黃淮海三片出現九萬平方公里的漏斗區。漏斗中心區地下水大埋深已達二三百米,地面沉降大已到二點六米。
我們腳下的土地在沉陷,房屋在開裂,建筑物在傾斜倒塌,海水在倒灌,土壤在污染,莊稼在枯死!
而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即將通水,這一切都在悄然變化著。
磁縣南水北調水廠竣工
眾所周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優化我國水資源配置的重大戰略性工程。作為南水北調進入河北的站,磁縣高標準新建了南水北調水廠,目前,已具備通水條件,只待明年汛期全線通水,屆時,磁縣城區20余萬百姓將有幸喝上漢江水。
近年來,磁縣縣城規模、承載功能、聚集能力得到全面升級,城區人口突破20余萬人,城市供水規模、水質、安全壓力倍增。
為滿足發展需要,改善飲水質量,磁縣借勢而為,將南水北調新建水廠工程作為重點民生工程之一,進行精心打造。水廠占地68.6畝,總投資7858萬元,日供水8.4萬立方米。采取一次征地、一次規劃、分批建設的方式進行實施,一期工程于2013年9月開工建設,投資2640萬元,日供水能力達4.2萬立方米。
水廠建成后,實現主城區丹江水處理后的城市供水,改善城區供水水質“過硬”問題,滿足城區供水20年發展需要。同時,可為磁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穩定可靠的水源,進一步改善發展環境,促進產業合理布局,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
“引江濟漢”改變武漢供水格局
而在武漢,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更是開啟了當地的供水新篇章。
江漢運河通航兩個月,長江、漢水在武漢上游提前部分匯流,江城吃水格局也因此發生變化,原來吃漢江水的江北市民,如今吃上了真正意義上的“兩江水”。
根據市水務局提供的2013年水資源公報顯示,取水漢江的白鶴嘴水廠、琴斷口水廠、宗關水廠和國棉水廠,年供水量約為4.08億立方米,約占全市總供水量的四成,除工業用水外,四廠供應的生活用水與取水長江的白沙洲、平湖門、余家頭三大水廠平分秋色,約占全市生活用水總量的五成。除堤角水廠取水長江外,漢口、漢陽絕大部分市民吃的都是漢江水。
眼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調水入京進入。據悉,南水北調工程每年調水規模將達到97億立方米,約是丹江口水庫五分之一水量,這將直接導致漢江中下游來水減少。調水后,作為補償工程的“引江濟漢”,從荊州將長江水經潛江引入漢江補充水源,每年平均向漢江下游補水37億立方米。
據介紹,2014年8月8日至9月26日,為緩解漢江旱情,“引江濟漢”應急調水2億立方米進行補充。9月26日,“引江濟漢”工程正式通水,目前正值漢江枯水期,它將定時開閘補長江水。這意味著,我市江北片的絕大部分人口,已開始吃上漢江與長江混流的“兩江水”。
中途通過“引江濟漢”摻入長江水后,武漢人喝慣的漢江水口感會否發生變化?昨日,長江設計院專家明確表示,“漢江水的口感不會變差”。市水務集團水質監測中心副主任、工程師吳立群每天都會監測取水漢江的四大水廠的數據變化。他透露,從近幾個月的監測數據來看,未見調水引起任何水質波動,四大水廠原水、出廠水指標均達標準,市民可放心飲用。
【結語】
千里迢迢,漢水北上。站在美麗漢水潤澤的土地上,愿每一個受潤的生命懷一顆感恩的心,莊嚴向南一躹,說一聲“謝謝”,然后倍加珍惜每一滴來之不易的生命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