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渠首,丹江口水庫靜靜矗立,如果你問當地人為什么搬遷,他們會回答“因為北京渴。”
北京人或許不知,為保一池清水能夠順利北上,從1952年提出南水北調工程構想以來,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先后有40萬人遠離故土。而在丹江口水庫另一端的湖北省十堰市,共有49.6萬人投身到兩次大規模移民潮中。
去青海,投湖北,再搬遷,半個世紀以來,淅川人為南水北調幾度輾轉遷徙,守著丹江水卻不能灌溉自己的田;1967年大壩下閘蓄水,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均州城被淹沒,23萬畝良田葬身湖底,丹江口市也從一個中等發達的縣淪為全省有名的貧困縣……
北京人喝到了丹江水,卻很少有人能夠品出渠首移民的奉獻和苦澀。飲水思源,我們能夠做的,或許就是在打開水的一剎那,珍惜每一滴來之不易的水。
半世紀的移民
作為河南省移民遷出縣、主要安置大縣,淅川縣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移民16.5萬人,按照“四年任務,兩年完成”總體部署,移民遷安工作實現“安全、和諧、按時、全部”搬遷和“不傷、不亡、不漏、不掉一人”的目標。淅川縣廣大干群在大搬遷中用熱血和汗水創造我國水利移民史上奇跡,鑄造“大愛報國、忠誠擔當、無私奉獻、眾志成城”的移民精神,受到國務院總理和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鄂竟平的肯定和社會各界贊譽。
淅川縣是全國移民大縣,自上世紀50年代修建丹江口水庫起,先后有20.2萬移民歷時20年,分6批遷往青海、湖北、河南三省七縣市。上世紀70年代水庫蓄水后,全縣淹沒土地面積362平方公里,其中淹沒耕地28.5萬畝,占當時全縣總耕地面積的55%,淹沒縣城1座、大小集鎮14個,還有大量基礎設施,淅川為富饒的沿江三大川基本淹完,各項淹沒實物指標直接損失7.4億元(時價)。
隨著本次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位線的提高,淅川縣再次搬遷16.5萬移民,新增淹沒面積144平方公里,庫周肥沃良田幾乎淹沒殆盡,各項靜態淹沒損失近100億元,主要淹沒指標居庫區兩省六縣市。
淅川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移民集中搬遷,是一次載入史冊的大移民,始于2009年11月,至2011年10月圓滿完成。淅川縣縣長趙鵬說,這次移民搬遷的規模、強度、壓力均。
16.5萬移民加上留置人口,總動遷約20萬人,超過小浪底庫區移民人口多的新安縣,也超過三峽庫區農村移民人口多的萬州市。三峽移民歷時18年,小浪底移民歷時13年,而丹江口庫區移民安置時間僅兩年,平均每年要完成8萬余人的搬遷,搬遷安置的規模、力度、強度超過國家任何工程。這次移民,上級要求“不傷、不亡、不漏、不掉一人,安全無事故”,要求之高。
移民工作難,難在移民故土難離,親情難舍。倉房鎮胡坡村,一半人搬一半不搬。70多歲的楊彩娥有4兒2女,按政策,4個兒子搬,兩個女兒不搬。臨搬遷前,她老淚縱橫地說:“我4個兒子搬,兩個閨女不搬,我走吧,舍不得閨女,我不走吧,舍不得兒子,該咋辦呀?”
據統計,移民大搬遷期間,淅川縣共投入人力110多萬人次、出動車輛10多萬車次、維修道路284公里、架設供電線路3753千米、開展醫療服務2.6萬人次,有10名黨員干部犧牲在移民遷安一線。
“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這是黨和政府對移民群眾作出的莊嚴承諾。移民大搬遷后,淅川縣提出“用發展聚人心,用成果暖人心”,統籌做好移民后續發展穩定工作,鼓勵移民發展生態產業,快速致富奔小康。
目前,淅川11個移民鄉鎮已興建2000畝以上的生態農業產業基地42個,有50多家企業先后進駐移民村辦廠興業,全縣有5萬多移民參與或從事生態產業發展,近萬名移民在產業集聚區務工,人均每年增收8000元以上。
護航南水北調“大通水”
而在移民的背后,一場水質攻堅戰也正永續展開。
“在林業局護林員的幫助下,森林公安僅用三天時間就將毀壞我林地的犯罪嫌疑人抓獲了。”11月28日,淅川縣倉房鎮72歲的老人周學文說道。1個月前,無端毀壞他家林地的犯罪嫌疑人,已被淅川縣檢察院批準逮捕。
“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區。通水在即,要勇擔當,敢亮劍,必須對破壞生態的行為‘零容忍’,優先辦理,快捕快訴。”面對調水形勢下的生態建設,淅川縣檢察院副檢察長趙均峰說。
2014年以來,服務生態、保護水質、護航通水,成為淅川縣各部門的“熱詞”。5月,該縣林業部門與檢察機關“抱團護綠”,會簽了《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協作快辦實施辦法》,森林公安局與檢察院緊密配合,建立和完善檢警協作機制,增強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的整體合力。在辦理重特大森林案件過程中,檢察機關提前介入案件偵查,監督、指導辦案民警收集合法有效證據,確保案件快捕快訴。建立“兩法銜接”機制,對移送公訴的森林案件定性有存疑的,縣森林公安局與檢察機關偵監、公訴部門聯系,共同研究探討,形成一致意見。對移送檢察機關公訴的案件,出現定性不準、證據不足等情況的,檢察機關及時要求補充證據、重新定性,確保案件公訴質量。
今年8月中旬,淅川縣林業局護林員劉新華在金河鎮澗溝林區巡邏時,攔截了一輛非法收購幼樹的車輛并報警。森林公安迅速出動,檢察機關及時介入。很快查明,該縣上集鎮農民劉某通過居住在林區的親戚,假借獲林業部門批準,無需辦理林木采伐證,收購胸徑5厘米以下幼樹5000余株。9月初,森林公安以涉嫌非法收購、運輸盜伐、濫伐林木罪將劉某提請逮捕。次日,檢察機關就作出批準逮捕的決定。今年5月以來,該縣加強林檢協作,共批捕各類涉林刑事犯罪6案8人,移送起訴8案9人。
與此同時,針對丹江口庫區生態現狀,該縣檢察院向林業部門發出“堅持護綠與造綠并進,加快生態建設”的檢察建議。“我們迅速落實,加快了環庫周圍荒山造林及濕地修復步伐,堅持因地植樹,造管并重,著力構筑‘環庫生態防護隔離帶’。”該縣林業局局長武建宏介紹,目前,全縣經濟林總面積近20萬畝,新造防護林2.1萬畝,栽植各類苗木200余萬株,累計復墾退還臨時用地2104畝。
山青、地綠、水秀,“林檢抱團”守衛綠色,為渠首淅川營造出環庫區“百里綠色屏障”。“打擊破壞生態犯罪,守衛丹江原生態,林檢協作功不可沒。”淅川縣委書記馬良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