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云南當地媒體報道,當前距離2014年度滇池規劃執行情況考核只剩下50天時間,而滇池治理項目特別是規劃內項目推進不理想,項目完工率低。距國家對滇池“十二五”治理的目標仍有很大差距。
滇池治理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水污染治理的標志性工程。自“九五”以來,國家連續4個五年計劃將滇池納入“三河三湖”治理重點。
水體水質明顯改善
“十二五”以來,昆明市堅定不移地推進滇池治理“環湖截污與交通、外流域引水及節水、入湖河道整治、農村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生態修復與建設、生態清淤”六大工程,全力推進各項工作,滇池治理取得一定成效,滇池流域基本形成了截污治污體系,入湖污染物大幅削減。隨著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的實施,滇池實現了規模化生態補水,入湖水資源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滇池已由重度富營養轉變為中度富營養,水體水質明顯改善,周邊環境明顯改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8月,滇池外海水質綜合營養狀態指數同比降低1.2%,水體透明度的平均值上升4.88%,總磷、化學需氧量和葉綠素a的平均值分別降低12.6%、1.27%和18.2%。
2013年11月,國家環境監測總站對“三湖”藍藻預警監測評價認為,滇池藍藻水華程度(是指由于水資源環境極其惡劣導致大量藍藻繁殖而影響到生態平衡的現象)減輕,爆發的時間推遲、周期縮短、頻次減少,面積縮小、藻生物量減少。
同時,來自昆明市滇管局和鳥類協會等單位的消息稱,隨著滇池流域生態及面山植被得到恢復,消失多年的海菜花等水生植物、金線魚等土著魚類重新出現,湖濱植物群落漸漸增加,生物多樣性不斷恢復。
力保完成2014年度任務
眾所周知,滇池治理一直是云南省和昆明市兩級政府重點推進的工作。昆明市委、市政府辦公廳還在2014年7月聯合成立昆明市滇池治理問責工作組,由昆明市委副書記、市紀委書記應永生任組長,針對滇池治理進行督促檢查。
昆明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滇池治理的主要問題是“河道整治項目進度滯后,投資完成情況差;管網建設實施條件受限,推進緩慢;截污不徹底,特別是河道截污不徹底;已建污染治理設施未完全發揮作用;河道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
昆明市環保局一位要求匿名的人士表示,2013年滇池治理未達標由多種因素構成,其中跨部門間的協調不暢,資金缺口大是主要問題。
該人士稱,在管網方面,由于昆明市大部分排水管網項目和道路建設同步進行,由于絕大部分規劃道路沒有啟動,致使管網無法開工建設,直接影響管網建設的完成率。
其次,管網實施涉及單位部門多、協調面廣,造成協調周期長、難度大,特別是涉及穿越鐵路,供電遷改等內容,導致管網建設實施異常緩慢。
而河道整治方面,項目建設資金缺口較大。2013-2015年昆明市共計劃了100個滇池治理項目,其投資總額為341億元,分擔到每年的計劃是:2013年投資141億元,2014年投資126億元,2015年投資74億元。
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滇池22項河道綜合整治工程總投資為74.9億元,雖然爭取到中央及省級資金8.1億元,大部分資金仍由市、縣承擔,2013年昆明市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約450億元,無力完全承擔河道治理費用。
上個世紀90年代就開始駐扎在滇池邊的國家環境應急專家、國家水專項湖泊主題專家組顧問、中科院水生生物所原常務副所長劉永定對媒體表示,目前,滇池治理的理論研究、治理思路和科技項目在上都不落后,滇池治理的成效也很明顯,生態修復將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甚至需要付出幾代人的努力,因此既要有信心更要有耐心。
從治理難度上講,云南大學教授段昌群認為,由于滇池換水周期較長,匯水面積小,源近流短,使得自身生態系統恢復能力較弱,此外滇池是封閉式高原湖泊,周邊土壤含磷量偏高,也增加了治污難度。
功夫在“湖外”
污染容易治理難。盡管經過多年努力,水質惡化趨勢得到遏制,但滇池距離變清仍任重而道遠。
水污染治理是一項需要打持久戰的綜合性工程,搞運動、一陣風式的治理作用不大。歐洲的萊茵河從清澈的“母親河”變成“歐洲的下水道”只用了短短幾十年,治污變清卻歷時上百年。由于湖泊換水速度遠遠比不上河流,治理難度更大,因此哪怕是資金充裕、科技手段得力的國家,湖泊由污變清,少說也要四五十年時間。
“功夫在詩外”,滇池治理也如此。滇池處于城市規模越來越大的昆明市區下游,這里曾是城區天然的納污池,源源不斷的污水超出了湖體的自凈能力,于是導致富營養化和藍藻暴發。因此,滇池治污的要務,不是養魚滅藻,而是如何千方百計削減上游的各類污水。近年來滇池水質有所好轉,昆明市區的截污、減污措施起到了一定作用。
滇池治理的“湖外”之功,更關鍵的是昆明市能否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產業升級。要是不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是冒黑煙、排污水的企業還在支撐城市經濟的發展,那么,無論建多少污水處理廠、鋪設多少截污管道“嚴防死守”,滇池水質或許將無根本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