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資源型重度缺水特大城市。人均水資源量已下降到100立方米左右,不足全國的1/20,不足世界的1/80。
此外,北京水資源稟賦先天不足,加之多年連續干旱、城市快速發展和人口過快增長,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北京市水務局指出,水資源已成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控制性要素,北京確定人口規模的根本性制約因素就是水。
近年來,北京以年均21億立方米的水資源量支撐了年均36億立方米的用水需求,也就意味著北京的年均水缺口達15億立方米。同時,北京市用水量穩定在36億立方米左右,2013年全市總用水量36.4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及應急水源地成為主力,在保障了北京市用水的同時,亦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
公開資料顯示,北京地下水及應急水源地供水21億立方米,占比達57.7%。由于水資源嚴重緊缺,北京市先后建設了懷柔、張坊(房山區)、平谷、馬池口(昌平區)四處應急水源地,通過超采地下水穩定市內水源,但全市平原區地下水埋深從1999年的12米下降到2013年的24.5米,水源地地下水埋深已下降到45-47米,地下水累計超采65億立方米,同時導致地面沉降加劇。
而就南水北調即將進京的成效,北京市水務局方面表示,北京的水安全問題,關系到首都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關系到首都市民的生活。雖然今年汛后南水北調江水將進京,按國家規劃,中線通水后,一期每年將有10.5億立方米的水送至北京。但北京主要是資源性缺水,南水北調雖能緩解水資源壓力,并不能徹底解決缺水問題。
年供水可達10億噸
北京人均水量不到200噸,遠低于人均500噸的極度缺水標準,距京200公里的曹妃甸,正在積極推進大型海水淡化項目,以解“北京之渴”。其中首鋼京唐公司海水淡化項目有望實現年供水10億噸,北控水務阿科凌項目建成后則可滿足京城近三分之一的生產、生活用水需求。
曹妃甸發改局副局長彭永佳介紹,總投資170億元的大型海水淡化進京項目已取得河北省發改委的批準,正在開展前期工作。而北京市正在抓緊研究制定淡化海水進京后的配水方案和海水淡化合作意向。
據彭永佳透露,制水工程可研報告已經完成初稿,輸水工程正在開展路由選址方案及可研報告的編制。
業內人士介紹,曹妃甸地理位置優越,受洋流影響,屬清潔海域,擁有國家二類海水水質,水質明顯優于渤海灣其他海域。這一天然優勢為海水淡化工程落戶曹妃甸奠定了基礎。對此,北控水務海淡事業部負責人曾表示,曹妃甸地區的渤海海水較清潔,能達到國家二類的海水水質,能保障飲用水水質。
首鋼京唐公司技術人員介紹,其日產5萬噸的海水淡化一期工程已竣工投產,目前正在進行二期建設,完成后預計日處理海水能力可達10萬噸,三期、四期規劃也正在進行。項目完成后將形成海水淡化日處理280萬噸的能力。首鋼京唐公司黨委副書記顧章飛介紹,日產量達到280萬噸時,可向北京等城市供給淡化海水,年供水可達10億噸。
北控集團下屬北控水務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北控曹妃甸日產100萬噸海水淡化進京項目,也已獲得河北省發改委同意開展前期工作,投入使用后預計可以滿足北京近三分之一用水需求。北控水務集團相關負責人給出了曹妃甸海水淡化進京的初步時間表:預計快2019年投產并開始向北京輸水,屆時可日均淡化100萬噸海水,經淡化處理后達到飲用水標準的渤海海水將通過管線輸送到京城水廠。
作為海水淡化進京的“前奏”和100萬噸海水淡化進京的先期示范項目,北控水務集團的北控阿科凌5萬噸/日海水淡化項目已于2012年3月在曹妃甸竣工投產,并實現向曹妃甸市政管網供水。屆時,淡化后的海水符合國家108項新飲用標準,通過管線直接輸送到北京,而到京的成本大約是8元/噸左右。
同時,海水淡化排出的大量濃鹽水、預處理化學物質和副產品等,會對海洋環境造成危害。為此,曹妃甸整合區域資源,通過“發電—海水淡化—濃海水制鹽—鹽化工—固廢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產業鏈,將海水“吃干榨凈”。以首鋼京唐公司海水淡化項目為例,其產生的濃鹽水由唐山三友化工公司和南堡鹽場全部接收,用于鹽化工生產和曬鹽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