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層形勢不容樂觀 “補天”大計亟待切實落地
日本東北大學11月6日發表公報說,該大學參加的一個小組發現,近年來,北半球大氣中破壞臭氧層的氯化氫不斷增加。
研究小組分析了日本筑波市以及瑞士等8個地點自上世紀90年代后半期以來大氣中氯化氫濃度相關數據,發現2007年以后北半球平流層的氯化氫濃度正在增加。
研究人員通過模擬演算發現大氣循環暫時減弱是北半球大氣中氯化氫增加的一個原因。但研究人員表示,由于還要考慮氣候等因素,所以氯化氫濃度上升不會立即導致北極圈上空的臭氧層遭到進一步破壞。
不過,研究小組同時發現,從上世紀90年代后半期開始,整個地球大氣中氯化氫的總量持續減少,研究小組認為限制氟利昂等破壞臭氧層物質排放的措施產生了效果。1987年簽署的《蒙特利爾議定書》規定限制氟利昂等物質的排放。
南極出現超級臭氧空洞 面積相當于北美
北半球臭氧破壞逐漸加劇,南半球同樣不容樂觀。
盡管南極洲上空的臭氧空洞正在逐漸減小,但是目前的大小與北美洲相當。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與宇航局共同對南極洲上空的臭氧空洞進行了持續的觀察,臭氧空洞在9月11日達到了年度峰值。
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在南半球8月到9月的春季期間形成并擴大。今年臭氧空洞大時有2410萬平方公里,幾乎與2013年的峰值相當。它還遠未達到曾經創下的單日高紀錄,衛星在2000年觀測到的面積達到了2990萬平方公里。這一狀況在1998年到2006年間糟糕,現在臭氧空洞似乎正在逐漸恢復。
臭氧層的損耗受到社會的關注,因為它能夠遮蔽地球上的生命免受紫外線輻射的傷害。1987年制定的蒙特利爾協議就是為了通過減少損耗臭氧產品的生產保護臭氧層。但科學家們正試圖確定,臭氧層空洞的減少是否是氯減少或者溫度上升的結果。
美國宇航局戈爾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大氣科學家PaulNewman稱:“同比之下,每年的氣候差異對于南極洲臭氧層有著明顯的影響,因為更溫暖的平流層溫度能夠減少臭氧消耗。但是我們仍然不確定,長期的南極平流層溫度上升是否會減少臭氧損耗。”
臭氧洞的成因
很多人都聽說過臭氧層與臭氧層空洞,那到底什么是臭氧洞?為什么天上會出現這個“洞”呢?
在標準狀況下,如果把地球大氣中所有臭氧集中在地球表面上,累積厚度只有3毫米左右。雖然在大氣中含量很小,但作用卻很重要,它就像一條巨大的毯子籠罩在上空,保護地球上的人類和動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線的傷害,是地球生態系統的“天然保護傘”。
實際上,臭氧洞只是表示臭氧含量異常的區域,而并非真正出現了洞。臭氧洞早由英國人喬·法曼(Joseph Farman)發現。1981年春季,法曼和同事發現監測到的數據顯示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面積較過去小了很多。此后3年也得到了同樣的結果。1985年他們在《英國南極勘探》雜志上刊出了該發現,并稱之為臭氧洞。文章指出,這個臭氧洞面積約有美國領土那么大,臭氧總量減少50%左右。
那么,什么導致了臭氧洞的形成呢?雖然尚存爭論,但目前科學家們已基本取得了共識,臭氧洞并不是自然原因造成的,而是由于人類活動向大氣中排放的氟氯碳化物(CFCs)等臭氧破壞物質造成的。
氟氯碳化物即日常俗稱的氟利昂,是氟氯代甲烷和氟氯代乙烷的總稱,又稱“氟氯烷”或“氟氯烴”,被廣泛應用于發膠和制冷劑等物品里。為什么它會對臭氧層造成傷害?原因就在于它所含的氯。在平流層的低溫條件下,平流層冰晶云的表面會吸附氟利昂等含氯和含溴的污染物質,激發氯和溴的活性,通過光化學反應大量消耗臭氧。一個氯原子可以破壞10萬個以上的臭氧分子,即1千克氟利昂可以捕捉消滅約7萬千克臭氧。
臭氧減少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使大氣對流層和近地面太陽紫外線輻射增強,導致皮膚癌和白內障患者的增加,影響人類的健康甚至抑制人體免疫功能。此外,臭氧減少對許多動植物生長有不利影響,還將造成氣溫升高,引起氣候變化。所以南極臭氧層空洞的發現,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人們認識到“補天”已刻不容緩。
1987年9月16日,36個國家和10個組織簽署了《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而1992年11月通過的哥本哈根修正案擴充了受控物質的種類,淘汰的日程也大大提前。1995年1月23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9月16日定為“保護臭氧層日”。
此次聯合國的研究報告中臭氧層出現逐漸修復跡象的消息,對于聯合行動共同治理臭氧層和應對氣候變化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然而,臭氧層的恢復必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社會還須繼續攜手合作,采取有效措施,保護臭氧層這把人類賴以生存的“天然保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