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霧霾預報
20日中午起,上述地區霧或霾將自北向南逐漸減弱或消散。
具體預報結果如下:
10月19日,河北北部空氣質量以優良為主,北京、天津和河北中南部以中至重度污染為主;
10月20日,河北北部空氣質量以優良為主,天津以輕至中度污染為主,北京和河北中南部以中至重度污染為主;
10月21日,受冷空氣影響,大氣擴散條件好轉,河北北部空氣質量以優良為主,北京、天津和河北中南部以良至輕度污染為主。
北京:局地能見度低于200米
此前的預報顯示,19日至20日的霧霾嚴重。
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預報稱,20日京城整體處于中度污染水平,其中上午污染較重,午后開始逐步改善。到了夜間,受冷空氣影響,京津冀地區的霧霾開始消散。
20日8點北京空氣實時空氣質量
北京各監測站數據
專家稱高空冷空氣變弱且地面在降溫,不利于污染物擴散。
跟隨霧霾的,往往是靜穩的氣象條件。19日京城午后刮起了小風,但能見度和污染濃度不見好轉。
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相關專家表示,19日凌晨開始,京城東部高空有冷空氣影響,就整個大氣層而言,形成了上面冷下面熱的狀態,冷空氣逐漸往西移動過程中,改善了污染物的擴散條件,但冷空氣移動得比較緩慢,污染物濃度也是緩慢下降。由于這股冷空氣從東邊來,濕度較大,濕度會影響能見度。此外,高空冷空氣入夜后變弱,而地面也在降溫,此時逆溫情況出現,不利于污染物擴散,所以夜里污染依舊較重。
部分地方政府面對霧霾英雄氣短
去年9月,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31個省(區、市)與環保部簽署《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立下治霾軍令狀。一年時間過去,霧霾仍不斷出現。但比霧霾來襲更讓人擔憂的,是部分地方政府部門面對霧霾“英雄氣短”。
環保部近日針對上次京津冀地區霧霾的督查結果顯示,雖然京津冀相關城市均按要求開展了重污染天氣應急工作,但仍然有不少問題:一些地區應急工作形式大于內容,難以滿足應急要求;應急機制不順暢,個別地方政府在應急工作開展和部門聯動上無實質性舉措;機動車限行等部分涉及民生的應急措施難以完全落實;應急響應遲緩滯后;應急預案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不強,與現實需求脫鉤。
這一督查結果充分反映出地方政府部門在應急工作上是否有為、善為。如果霧霾到來政府部門仍無動于衷、束手無策或者手忙腳亂,后總是“等風來”,難免讓人懷疑這些地方政府部門治理霧霾、減輕污染的決心和能力。
調整結構、減少排放是治理霧霾的長久之計,應急響應則是盡量減輕霧霾影響的短期必要措施,遠近應兼顧。治霾任務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眾所周知,如同一場必須跑贏的“馬拉松”,短期內無法實現根本性好轉也在預期之內,但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不能因此而不思進取,尤其在霧霾發生時,應當有科學的應急預案和有效的落實行動,盡可能地減少霧霾造成的危害。
地方各級政府對本區域內的大氣環境質量負總責,這是《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的原則。已完成公開征求意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也體現了加強政府環保責任的傾向。各級地方政府應當切實履行好責任,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決心治理污染。特別是在霧霾重污染區,更應當加快轉方式、調結構的步伐,加強秸稈還田等工作的推進,減少各種污染物排放。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推動地方政府認真履行治霾責任,有關部門也應當研究有效的獎懲機制,以制度激勵實干者、鞭策懈怠者,讓治理污染、減少霧霾融入地方干部的考核當中,從而確保治霾目標任務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