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肺”淪為污水“湖”
10月14日,相關媒體通過北路與魏紫路交叉口附近的翠云谷進入上清宮森林公園,沿著林間的水泥路向東北方向行走不遠,就見證了市民所反映的“污水路”,遠遠就聞到了污水的臭味。
現場,原本供行人和車輛行走的水泥路被污水“阻斷”,為方便行走,行人在污水中放置了十數塊磚頭。污水面約有四五米寬,往北看,上游似乎是一條新挖的渠溝,水流并不快,水中是各種垃圾、青苔以及蟲子,幾棵樹稀拉拉地浸泡在水中,已經完全枯死。
通過水泥路后,污水一路向南流,流進了樹林,大面積的樹木浸泡在污水中,雖然整座山綠油油的,這片樹林的樹葉已經幾近枯萎,還有數十棵樹木已經歪倒。
被污水影響的樹木,到底有多少?隨后,媒體一行人走進樹林,一路南下,發現整體的地勢從北向南向下傾斜,污水流進樹林后沒有專門的溝渠,就四處橫流,不少樹木因為樹根長期浸泡水中而歪倒,地面上形成不少巨大的坑。
繼續往南,是一個巨大的溝壑,污水終匯聚到這里,形成了一個“大湖”。“湖”面上全是綠色的青苔,“湖”中的樹木全部枯死。
“這個大水坑是前段時間連續降雨形成的,當時非常深,把溝底的樹都幾乎淹沒。”侯先生介紹,如今,天氣已經晴朗了許久,但上游的水依然沒有斷流。
如今,污水流經樹林的長度有數百米,沿途數百棵樹木出現了樹葉凋零、樹枝干枯等情況,沿途不斷有樹木成為“路倒”。
“源”自居民與企業排放的廢水
這些污水到底從哪里來?為何會排入上清宮森林公園?沿途追尋,終于在310國道與北路交叉口南100米,發現了污水的源頭,這是一個一米多高的排水口,不斷有污水流出,而且在洞口下游約300米處,是一條寬約3米的溝渠,將污水一路向南至山谷。
據附近居民透露,上清宮森林公園開發之前,附近村民的生活用水就習慣排放在這里,但并沒有對樹木造成太大的影響。森林公園建設以后,對附近村民的排水系統進行了設置,但近幾年似乎出現了問題,污水再度流入公園,除了村民的生活廢水,還有附近企業的生產廢水,這才導致樹木出現枯死的情況。
隨后,洛陽信息港加V認證的“老城區政府”回復稱,上清宮森林公園西北方向臨近310國道是一個自然溝壑,此溝壑是營莊村村民日常排放生活廢水、雨水的地方。因該區域修建的市政排水管網較細,廢水在流入市政排水管網的同時,也有部分廢水流入自然溝壑,再加上前段時間市區連續下雨,使得自然溝壑水滿泛溢,流過道路,流進楊樹地。隨著公園老子道教文化產業園區項目的建設,公園區域的雨水將并入市政管網,此處的排水問題將徹底解決。
與此同時,上清宮森林公園出現的環境問題,不僅在一條常年難以治理的污水溝,整個公園隨處可見成堆的垃圾,甚至附近的環衛工都將綠樹掩映的入口,當成了臨時垃圾“儲存點”。在臨近北路的翠云谷入口,進入森林公園不足10米,就隨處可看到各種垃圾堆。據附近一環衛工透露,垃圾只是暫時“存放”在這里,兩三天就會拉走。
“越是不打掃,就會有越多的人把垃圾扔在這里。”附近居民文先生說,之前覺得公園沒有這么多的垃圾堆,近一兩年似乎越來越嚴重。
值得注意的是,公園內有大堆大堆的建筑垃圾,更有發現有數十米高的垃圾山。“這種垃圾山源自經年累月的堆積,在此傾倒垃圾的人可能當時還會用土掩埋,但近下雨,就把垃圾給沖出來了。”附近另一居民無奈地表示。
讓環保成為官員考核的硬杠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十一”黃金周剛過,北京等地的嚴重霧霾引發公眾關注。而此次洛陽上清宮森林公園污染問題,再次將環保置于風口浪尖。
環境的惡化倒逼了我們對環保的重視。然而,這樣的“重視”卻并未讓污染淡退人們的視野。2013年新的地方黨政領導干部政績考核標準出臺,明確不再簡單以GDP論英雄,不以經濟增長速度作為干部提拔的依據,在考核中,增加環保、民生等等的考量,總之就是用對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調整、優化來促進發展理念的提升,來促進工作重心的調整。
實踐證明,領導重視很關鍵,主要領導的責任意識、重視程度,是有效推進諸多工作的基礎。其實,無論是廉政建設、改善民生,還是節能減排,如何扛起主要領導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讓他們成為有力的、執行者和推動者,都是同樣需要做足的功課,要用責任倒逼重視,用考核倒逼責任。
新的政績考核體系,不再唯GDP論英雄,甚至環保本身就被納入了考核的內容,對于生態建設是一大利好,但導向有了,方向有了,實際效果如何,需要拭目以待。盡管環保成為一個考量標準,但在政績考核中環保的權重究竟占比多少還有待細化。盡管環保已經成為繞不開的話題,但是環保能不能真正成為一個不能逾越的硬杠杠,這取決于操作過程中的執行力。
對于生態文明建設,中央有新要求,公眾也有新期待。抓生態文明建設、抓環保考核,不妨借鑒當前的反腐治奢。同樣是一直詬病的腐敗頑疾,從中央到地方,因為敢于動真碰硬、敢于觸碰利益,社會風清氣正正開始進入一種“新常態”,對于環保,我們也應該有這樣一顆鐵腕治污的決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