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水資源嚴重匱乏,多年來以年均21億立方米的水資源量支撐了年均36億立方米的用水需求,人均水資源目前僅為100立方米左右,不足世界平均的1/80。
北京市南水北調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后,一期工程將為北京送水10.5億方,來水占城市生活、工業新水比例將達50%以上。按照北京目前約2000萬人口計算,人均可增加水資源量50多立方米,增幅約50%。
據悉,工程通水后,不僅可提升北京城市供水保障率,還將增加北京水資源戰略儲備,減少使用本地水源地密云水庫水量,并將富余來水適時回補地下水。
北京快月底喝南水
南水北調配套工程—郭公莊水廠經過聯調試水運行,已具備通水條件,目前正靜候“江水”進京。10月12日,北京市自來水集團表示,江水進京后,郭公莊水廠的水源就是南水,其供水范圍內南城的部分區域將用上南水,南城居民飲用水水質將明顯“變軟”。
據報道,目前郭公莊水廠除道路綠化、結構裝修外,各制水環節工程、設施已全部就位,“經過9月26日至30日的試水聯合調試,已經具備通水條件,南水來了就能接。”市自來水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據其介紹,來水將首先進入格柵間,水中直徑超過1厘米的雜質被濾除在外,然后依次通過提升泵房到達預臭氧接觸池、機械加速澄清池、主臭氧接觸池、炭砂濾池、膜處理車間及紫外線消毒車間進行常規處理、深度處理和消毒。
同時,該負責人強調,郭公莊水廠有著多級屏障體系,“除了普通水廠進行的常規處理、深度處理工藝外,我們還在國內聯合運用了超濾膜和紫外消毒技術,以應對原水水質的復雜化。”據其介紹,超濾膜的孔徑在0.01微米之間,細菌等微小雜質都將被其堅決“隔絕”在外,其出水的水質濁度為0.1NTU以下,而此指標的國家標準為1NTU。而紫外消毒,將作為超濾膜的一個補充,一旦膜絲有所斷裂而產生“漏網之魚”,紫外線就會“出戰”,包括隱孢子蟲、賈第鞭毛蟲都將無處可逃。“雖然北京沒有發現過類似現象,但郭公莊水廠的工藝確實有了前瞻性,為保障水質提供了多級屏障。”該負責人說。
此外,在炭砂濾池,郭公莊水廠還創新性地采用了活性炭和石英砂疊加式一體化凈水處理工藝,不僅提高了水處理效率,確保了出廠水水質安全,而且節省了占地,節約了投資;采用了預加氯、預臭氧和粉末活性炭等多道前置處理工藝,而這些工藝根據原水水質情況,可進行組合、也可跨越,“一切根據原水的水質,水質好就無須經過那么多處理工藝,水質差就多上處理工藝,應對原水水質復雜化的能力得以很大提升。”相關負責人指出。
全力準備迎接來水
我國大生態調水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于近期正式通水。北京市南水北調辦公室表示,目前北京已做好南水北調接水準備工作,首批參與接水項目均已具備接水條件,靜待江水進京。
據悉,為確保南水北調來水“調得進、用得上”,北京從2009年4月開始全面建設配套工程以接納來水,主要建設項目包括約200公里的輸水管線工程、總調蓄庫容約4000萬立方米的調蓄工程、日供水總規模約400萬立方米的新建、擴建和改造水廠工程等。
截至目前,大寧調蓄水庫、南干渠、團城湖調節池、水廠工程等首批參與接水項目均已具備接水條件,滿足通水需要。
其中,具備調蓄、分水和應急水源保障功能的團城湖調節池的主體工程完工,9月底通過蓄水驗收,具備南水北調中線通水后蓄水條件,調蓄容積127萬立方米。可調節干線來水、增加供水穩定性的大寧調蓄水庫,其主體工程也已全部完工,開始發揮調蓄功能,汛期保持蓄水1100萬立方米。
配套水廠工程中,新建的郭公莊水廠正在進行試運行,現已具備日處理50萬立方米的接水能力;田村水廠、第九水廠、第三水廠等也進行了改造升級。預計通水前,北京中心城區將有5座水廠可處理南水北調來水,總日供水能力將達368萬立方米。
當好京津冀水質“守門員”
南水北調中線起于湖北丹江口水庫,經河南、河北一路北上3000里,目的是解決包括北京在內的20多座大中小城市,沿線2億多人口的飲水困難,同時兼顧沿線的生態環境和農業用水。
為確保總干渠水質安全,從江水入冀到進入京津,河北段渠道全部采用明渠方式,通過在總干渠兩側設置截流溝和導流溝,在總干渠開口線(或填方渠道外坡腳線)外兩側設立隔離帶和保護攔網,所有與總干渠交叉的河道、公路、鐵路和管線等全部采用立交方式,在沿線建立水質監測網絡系統等一系列措施,河北嚴防死守,當好京津冀水質“守門員”。
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河北直管項目建設管理部工程運行管理處副處長李占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為避免沿線當地水對南水北調中線水質的影響,總干渠采用立交的型式穿越沿線眾多溝道,保證中線水與當地水的有效隔離。對于水質不滿足要求的高地下水渠段,在過水斷面鋪設土工膜隔絕地下水與總干渠水,并布置強排泵站將地下水抽排至附近溝道,有效阻止地下水影響總干渠水質。
作為生態敏感區,水源保護區要堅持對污染項目說“不”。依據水污染防治法和總干渠水質保護要求,河北已編制了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渠道兩側水源保護區劃定方案,在渠道兩側劃定了一二級水源保護區,同時對保護區內的建設項目進行了嚴格控制,對不符合保護區要求、可能產生水質影響的污染項目堅決叫停。不僅如此,河北還要求總干渠兩側管理范圍內不能隨便進人,無關人員未經許可不得擅自進入隔離網內。
據了解,在總干渠河北段共設置了侯莊、東瀆等10個固定監測斷面,這10個監測斷面采取水樣后會送到實驗室進行檢測。同時,還設置了5座水質自動監測站,24小時不間斷實施水質自動監測,監測數據通過局域網傳送到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實現對引水水質實時連續監測和遠程同步監控。
目前,河北水質監測中心可檢測的參數有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化學需氧量、氟化物、揮發酚、重金屬等36項。每個自動監測站可檢測參數有pH值、電導率、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總氮等10余項。
調水百億 下游影響利與弊
南水濟北國,漢水映丹心。
南水北調,利,顯而易見;弊,無可避免。丹江口水庫在存量不變的情況下,95億立方米的水被調走之后,漢江將會發生什么?
“江漢平原大旱,因為南水北調影響了生態”、“由于水位下降,導致漢江襄陽段的魚不產卵”、“一下子調走湖北這么多水,會不會出現北方受益、湖北受損的局面”……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湖北漢江中下游的影響,一直爭議不斷。對此,湖北省發改委政策法規處負責人表示,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對我省有利有弊。直接的一個利好是,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將從根本上提高漢江中下游地區的防洪標準,將由現在的10-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沿江14個分蓄洪民垸做到基本不分洪。其次,丹江口水庫正常蓄水位抬高,襄陽市的引丹灌區將由提水灌溉變為自流灌溉;漢江枯水期的下泄流量增加,加上引江濟漢工程的實施,沿江1200萬畝耕地灌溉保證率提高。
南水北調項目啟動后,國家僅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我省境內的投資就達400多億元,這對漢江乃至全省經濟社會的發展將產生顯著拉動效應。
省南水北調局副局長虞志堅坦言:調水后,漢江中下游生態環境將面臨不可預見的風險和問題。首先是水量減少,水體自凈能力下降。據測算,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調水95億立方米,漢江中下游水環境容量減少26%,防治水污染的難度增加。由于水位平均降低0.29米至0.51米,水資源利用成本也相應增加。對于航運,也造成了相對的制約,條件好的中水時段平均減少5個月,航運保證率降低30%至60%,成本上漲。
為彌補南水北調對湖北生態與經濟造成的影響,據悉,目前國家已出臺相關補償項目及支持政策。
【相關閱讀】南水進京路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湖北丹江口水庫調水,經陶岔渠首閘,過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經黃淮海平原,穿過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基本自流到終點北京,全長1276公里。
南水北調中線北京段起自房山北拒馬河,經房山區,穿永定河,過豐臺,沿西四環路北上,至頤和園團城湖,全長80公里。北京段設計流量50立方米/秒,年供水10億立方米。
南水進京后,首先經房山北拒馬河渠首進入惠南莊泵站,經管道推送至永定河以西的大寧調壓池。穩壓后,兩路分流,一路將向永定河,過豐臺,沿西四環路北上,至團城湖調節池;另一路將向東進入南干渠和東干渠,終形成以西四環,北、東、南五環為環帶的供水環路系統。經自來水廠處理后,進入城市供水管網,流入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