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據有關報道,在水利部牽頭主導的國家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中,2015年-2017年國家層面計劃總投資20億元,用于構建省、市、縣、鎮、村5級水資源管理系統,包括建立監測站以及購置電磁流量計、各級平臺硬件設備、數據交換機、軟件等。結合地方配套資金,預計2015年-2017年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每年將有20億元左右投資。
“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將水資源管理、水環境保護、水生態修復、水價改革、水權交易等納入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分析人士認為,水權交易制度將有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我國憲法規定,水資源歸國家所有,因此國內水權交易的客體主要指水資源的使用權和收益權。
據悉,作為國家批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試點省市,湖北省投資億元建立在線監控系統,保證得到及時、準確、科學的水資源信息,為水資源“三條紅線”管理提供基礎和依據。湖北省水利廳水資源處處長陳學福介紹,湖北正在加緊進行國家水資源監控能力項目建設,內容包括取用水戶監測體系建設、水功能區監測體系建設、省級水資源監控管理信息平臺建設等三個方面。該項目總投資1.39億元,其中資金約5000萬元,省級投資約9000萬元。
打開水資源價值空間
在業界人士看來,目前我國各地普遍存在缺水狀況,但原因各不相同。“有些地方是資源性缺水,有些是水質性缺水,還有的是制度性缺水。”一名業內人士認為,“制度性缺水怎么理解呢?比如一些地方雖然有水,但已經接近國家規定的用水線指標,想要再用水,就只能通過盤活存量的辦法,也就是去買水了。”
此前,我國已開始實行“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采取用水總量控制、各省逐級分解指標的辦法。在此背景之下,“制度性缺水”成為一個新的課題。
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晶曾提出,鄂爾多斯市本市用水指標已經沒有,有100多個工業項目等待用水指標上馬,希望通過跨地區轉讓水權解決;北京市嚴重缺水,希望通過南水北調轉讓用水指標解決。然而,現行的水資源配置制度不能完全滿足這些實踐需求,因此要進行水權改革。
“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倒逼地方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用水效率,而不是粗放地做大GDP。”一名地方政府人士評論道。換言之,水權交易制度改革的目的,正是在“總量控制”的前提下,盡量“盤活存量”。
公開信息表明,近年來各地在探索水權交易方面已經出現了一些案例,如浙江省東陽和義烏之間的水權交易、內蒙古巴彥淖爾與鄂爾多斯之間的水權交易、寧夏熱電企業與農戶之間的水權交易等。
在水資源評估方面,也出現了一些嘗試和探索。2014年1月,擁有水域近180萬畝的太湖股份發布公告,審議通過了《江蘇陽澄湖大閘蟹股份有限公司與當地政府簽署資產補償收回的議案》。公告顯示,大湖股份持有江蘇陽澄湖大閘蟹股份有限公司29.35%的股份,為公司第二大股東,由于蘇州市人民政府將對陽澄湖水資源進行綜合整治,擬補償收回陽澄股份8500畝水域養殖使用權,經資產評估及協商后,補償金額確定為7794.72萬元。經粗略換算,陽澄湖水域的資源價值約9200元/畝。
簡言之,以上出現的案例仍只是一些個案。在涉及水資源評估、水權交易流轉等領域,仍需要一些更具操作性、更客觀的評價標準以及交易場所。為此,全國性的、統一的水權交易機制的建立顯得尤其迫切。
外媒:水資源短缺不僅是經濟問題
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歐美經濟發展停滯甚至下滑,中國經濟卻持續發展。或許并非人人了解,中國經濟發展植根于農業。農業發展促進了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農民富裕了,就搬到鄉鎮和城市居住,促進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樓大廈的建設。與此同時,中國農業經濟也沒有放慢發展腳步。盡管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經濟發展更依賴于工業而非農業,但我國依然養活了全世界20%的人口。
不過,農業發展、尤其是干旱北方灌溉型農業的發展需要水。隨著其他行業的迅速崛起,水資源短缺問題成了硬傷。這種局面讓中國執政黨陷入兩難境地:如何在確保糧食生產和農民收入的前提下,緩解城市和工業發展迫切需要的用水問題?
從范圍來看,大約70%的淡水用于農業灌溉,工業和家庭用水約占20%,發電用水約占10%。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局面下,水資源分配不僅具有經濟意義,還具有巨大的政治意義。單純從經濟角度來看,水資源應該分配到有價值的產業—農業顯然不是。
進退維谷之間,我國加大了農業灌溉的管理層面:確保“每滴水養活每棵作物”的原則是關鍵。中國農業生產率自1990年以來增加一倍多,總灌溉面積增加30%以上,人均糧食產量提高約10%。同一時期,灌溉用水平均每公頃下降超過20%。
盡管取得進展,農業用水仍占總用水量的60%以上。嘗試不同改革方案,看看哪個方案起效,這種做法在我國很常見。諸如,為緩解黃河下游工廠缺水問題,內蒙古計劃把農業灌溉節約下來的水供應下游工廠使用。另有政府官員嘗試建立水銀行,購買“用水權”供干旱地區和用戶使用。
若要解決用水問題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如不管不問,水資源短缺和污染問題不僅危害食品安全和經濟發展,還會引發公眾群體事件。據國外相關媒體報道,水資源的合理分配、收支平衡將決定中國能否養活自己、經濟能否持續騰飛、同時保護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