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在水利部牽頭主導的國家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中,2015年-2017年國家層面計劃總投資20億元,用于構建省、市、縣、鎮、村5級水資源管理系統,包括建立監測站以及購置電磁流量計、各級平臺硬件設備、數據交換機、軟件等。結合地方配套資金,預計2015年-2017年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每年將有20億元左右投資。
2012年9月,水利部、財政部聯合印發《國家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項目實施方案(2012—2014年)》,作為2012-2014年中央分成水資源費和地方水資源費安排的主要依據,指導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全面開展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2012年-2014年,國家層面用于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的資金總額為19億元。
目前,水利部正就水權交易擬定3個文件。在2015年底之前,水利部將研究提出《水資源確權登記方案》、《水資源使用權用途管制辦法》和《取水權轉讓管理辦法》,為全國范圍內水權交易進一步掃清障礙。
對此,眾多業內人士認為,水權政策推進將會帶來下述更多水市場增量。(1)在水權交易制度下,水資源配額用完后,新增水量將來自水權流轉或使用非常規水源,如再生水等;(2)水權制度推進后,寧夏、內蒙等農業大省的工業企業將在用完水資源額度之后,購買更多農業水,農業用戶(包括地方政府及其地方農業用水協會)為增加更多售水盈利,將驅動農業節水灌溉事業發展,滴灌等農業節水技術將可能由此受益;(3)水權制度的推進,將在經濟性、水質等允許的條件下,鼓勵用水方尋求配額以外的水資源,污水深度處理的需求將增加。同時我們認為,在國家節水大背景下,污水處理廠的回用廢水在未來很可能將得到國家確權并到市場平臺合法交易,建立水權制度將增加污水處理廠盈利收入。
水權交易機制將覆蓋農業用水領域
水利部副部長李國英日前在國務院新聞辦“中國節水灌溉狀況”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目前農業灌溉用水量年均在3400—3700億立方米之間。2000年到2013年底,農業灌溉用水量占全社會用水量的比例由63%下降到2013年55%。(每下降10個百分點,就節約出300多億立方米的水量。)為大力推進節水灌溉,下一步計劃實施農村灌溉用水的水權交易機制。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全國的水資源總量大約2.8萬億立方米,其中可利用水資源量8140億立方米。而全國用水總目標是計劃到2020年,全社會用水量要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左右,到2030年控制在7000億立方米。“全社會用水量都會增加,供需矛盾會更加突出。”據南方某省份水利廳透露,為鼓勵節約用水建立市場調節機制,水利部等多個部委正在全國7個省(區)試點推行水權交易方案。目前各地方案正在編制完善過程中,快有望10月底前公布。
李國英表示,農業用水是大戶,有關部門也計劃在農業領域推行農村節水灌溉的水權交易機制。如果指標有剩余,政府部門也可以回購用水指標激勵農戶節水。據估算,漫灌一畝地大約需要400方用水量,噴灌可節約一半200方,而滴灌可再節約一半僅需要100方。“建立這個機制以后,將從政策上來調節農村灌溉觀點技術的提升。下一步將大力推廣這種機制。”
同時,李國英還介紹道,目前,國內節水灌溉等相關企業廠家超過2000家,擁有年3000多萬畝的設備、材料生產能力。在節水灌溉工程方面。計劃在2020年前,全國完成434處大型灌區,2157處重點中型灌區的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任務,新建一批區域性、規模化的節水灌溉工程。力爭到2020年,全國節水灌溉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的比例將提高到60%以上(截止去年底這一占比僅為50%)。
水權交易引出金融創新
在水權交易所醞釀成立的過程中,水權交易亦在層層推進。
2014年7月底,水利部召開全國水權交易試點啟動工作會議,確定在寧夏、江西、湖北、內蒙古、河南、甘肅、廣東等7個省區開展水權交易試點工作,為下一步在全國推進水權制度建設提供經驗借鑒和示范。試點內容包括水資源使用權確權登記、水權交易流轉和開展水權制度建設,試點時間為2-3年。根據時間表,8月各省區將上報方案,10月份方案批準后將開始正式執行,這一系列的動作,均標志著我國水權交易工作即將全面展開。
“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將水資源管理、水環境保護、水生態修復、水價改革、水權交易等納入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水利部一內部人士談道,“如何進行確權和交易的制度設計,應該說是此輪改革中基礎性的、關鍵性的工作。”
據了解,此次試點的7個省區,所承擔的試點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其中寧夏、江西、湖北等省區將“重點開展水資源使用權確權登記試點工作”,而內蒙古、河南、甘肅、廣東等省區則重點探索“多種形式的水權交易流轉模式”。
“在這些工作中,確權應該是位的。”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沈大軍分析,“權利如果不確定,自然也談不上交易。”
“水權交易所一旦成立,金融方面的想象空間會比較大。”業內人士評價稱,“是否可能衍生出一些金融產品?是否會孵化出與水權相關的上市企業?這些新生事物都可能出現。”
一名熟悉林權交易的人士表示,的林權交易所成立后,從林權流轉開始,到林產品加工、林下經濟、林藥等形成了一整條產業鏈條,逐步孵化出很多大型的林業企業,“水權交易所設立后,可能也會產生異曲同工之妙。”
在其看來,水權交易所一旦成立,水資源管理將變得更有序、更有規則。“誰用水、誰掏錢,都會很明確,同時也會吸引大量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進入到這個體系中,會給資本一個新的投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