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國煤炭消耗量為36.1億噸,占世界煤炭消耗總量的50%。石油消耗5.14億噸,位居世界第二位。此外,霧霾天氣大范圍出現,2.8億人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19.4%的耕地污染超標……種種數據表明,能源以及資源的消耗過大,環境污染威脅所帶來的生存安全問題的發生,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國多年來的粗獷型、高消耗、資源依賴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造成環境資源承載能力下降,再加上企業環境守法成本高于違法成本等制度缺陷,使得我國環境污染惡化勢頭難以從根本上改變。”在日前舉行的第十屆環境與發展論壇上,中華環保聯合會名譽主席張榕明表示,生態環境保護已成為我國面臨的嚴峻的挑戰之一,要遏制環境惡化的趨勢,需要調整產業結構,變“黑色發展”為“綠色發展”。
目前,我國正處于發展綠色經濟和城市化的進程中。然而,發展綠色經濟把城市化帶來的問題凸顯出來了。一些西方企業家認為,中國綠色經濟發展并不算好,原因是城市化帶來的挑戰。他們認為,中國的城市規劃并不完善,比如道路的擁堵和環境的污染,一些城市的電力和水源供應也存在問題,應該盡快出臺解決方案,減少碳排放。
事實上,碳減排應該看總量和強度,我國已經在大力減少碳排放了。在我國發展綠色經濟和城市化的進程當中,企業應該如何找到突破點,助其一臂之力?
所謂綠色經濟,即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和生態經濟的結合,在發展綠色經濟的過程中,需要打造全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只有在找到這種發展方式的基礎上,我國的城鎮化建設才能破解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之間的矛盾。
目前,企業面臨的問題是要建立發展理念和價值追求。企業要承擔起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打造綠色經濟所需要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型,這是發展綠色經濟和加快我國城鎮化的關鍵所在。
對此,成都市的決策層認為,發達國家早已將節能環保產業作為發展綠色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刺激增長的重要手段,而對應到成都,也同樣面臨著環境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問題,成都正式將節能環保產業納入該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劃。
經濟轉型,產業升級,這是我國經濟在經歷高速發展后不得不面臨的新課題,也是當前從中央到地方的經濟發展方向。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提出,“十二五”期間國內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長需達到15%以上,力爭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值達到4.5萬億元的規模。一個巨大的節能環保市場正待挖掘,各地紛紛“落子”節能環保產業。
作為西部重要的特大中心城市,長江流域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交會的重要節點,成都區位條件優越,產業基礎雄厚,勞動力等資源優勢突出,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對整個成都市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具有積極作用。在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成都市將節能環保產業納入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確定圍繞大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噪聲污染治理、環境監測設備研發和制造、節能電機研發和制造等方面大力扶持,加快推進,推動節能環保產業迅速發展。
專家普遍認為,和一般產業不同,節能環保產業,特別是發展初期需要依賴政府的持續投入來引導行業的發展。這正是成都發展該產業的著力點之一。
《成都工業“1313”發展戰略(2014-2017年)實施計劃》顯示,成都要重點發展節能環保設備制造、節能環保產品制造、資源綜合利用、節能環保技術研發和服務等領域,依托節能環保產業基地,加快節能環保產業交易市場和節能環保高技術研發中心建設,推進新裝備、新技術和新產品應用,推動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力爭將成都節能環保產業基地打造成為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緊接著,成都市成立了節能環保財政專項扶持資金、構建多元化投融資格局,并出臺了不少釋放市場空間、促進產業發展的政策,讓全國甚至全世界節能環保企業將目光投向成都。
按照規劃,到2017年,成都節能環保產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將達到240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0億元,產業集聚度達到85%以上。今年1—6月,成都節能環保產業150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4%,增速較一季度、去年同期分別提升了16.5、5.3個百分點,位列成都七大新興產業第二。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7.64億元,同比增長9.3%;實現利潤8.19億元,同比增長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