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召開的上海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關于加快推進本市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及試點工作方案,明確提出要培育發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市場。
上海將采取哪些措施促使這一決策落地?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道,“提升環境治理水平、推動環保產業發展、加速市場化為導向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將是這些課題的重點結合點和突破口,上海將從3個方面推進這項工作。”
第三方治理優勢明顯
近年來,上海市每年環保投入占GDP的比例都保持在3%左右,全市環境質量逐步改善。但總體來看,上海市面臨的污染形勢依舊嚴峻。
2014年上半年,上海市環保系統查處環境違法案件780件,同比增加12%。其中,不少違法單位被查實治污設施閑置或間歇運行。
有環保人士表示,簡單地將治污責任一股腦地推給排污企業,反而為部分違法企業偷排、超排創造了作案的機會,增加了環境監管部門的執法成本和難度。
其實,在日益嚴苛的環保法律法規面前,大多數排污單位并不愿去觸碰“高壓線”,但很多單位卻在治污上因投入所限而“有心無力”。
作為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先行者,上海市在10月1日起實施的《上海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中提出了多條鼓勵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發展的內容,為全市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夯實了基礎。
“一些企業自購一套治污設備的花銷,可以委托第三方治理數年。”主攻中小企業排污治理的上海某環保集團老總表示,即使治理同一個對象,排污企業和第三方專業團隊所需的成本也不同,第三方治理可以比排污企業節省1/3左右。
委托第三方治理,一方面,企業可以騰出精力專注于生產經營主業,謀得更好的發展。而借助合同的約束,第三方要保證治理的效果,還會對排污企業起到監督作用。另一方面,治污責任通過合同方式向環保治理公司轉移和集中,環保部門也從監管分散的排放源,變為監管集中可控的第三方治理企業,降低了執法成本。
“誰污染、誰治理” 說來容易做起來難
環境污染治理已成為近年來的大焦點,但環境污染狀況卻始終不容樂觀。據《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2014)》指出,2013年霧霾發生面積大、持續時間長、污染程度更高、危害程度加大,中國要根治霧霾問題至少需要15-20年左右。水體方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表示,中國污水排放總量遠超過環境容量,僅COD(化學需氧量)就超出環境容量4倍多。土壤污染更觸目驚心,《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污染嚴重,總超標率16.1%,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
污染在不斷加劇,另一方面卻是多地出現污染治理設施限制或間歇運行。在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看來,出現以上的怪現象,重要的原因在于排污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有效監管缺失。但與此同時,他還指出,這也顯示出我國工業污染治理依然沿用“誰污染、誰治理”的思路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
“企業作為市場競爭主體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法人,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很多企業想方設法降低防治成本,總是為單純地追求經濟效益而減少對環保的各種投入,難以從宏觀和長遠的角度建立有利于環境保護的自我約束機制。”文一波表示,“例如一些工業園區,每個企業污水排放都達標了,但園區周圍還是有污水排放。”
他表示,由于受自身規模、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等因素的制約,每個企業都自建污染治理設施處理自身排放的污染物,實際上很難做到。即使建了污染治理設施也常處于半開半關狀態,給監督管理增加了難度。另外,污染治理設施實行非專業化、非社會化管理,運行效率低下,結果導致一些地區污染治理設施因缺乏資金而無力興建,即使有的地方建得起也無力運行,造成建得越多、包袱越重的現象,嚴重影響污染治理效果。
“扶上馬送一程” 扶持政策制定中
公平的市場環境是否能確定被業內認為是橫在第三方治理環保企業發展道路上的一道坎。
環保部科技司副司長胥樹凡表示,“我接觸過很多企業的老總,他們并不需要政府給多少財政資金支持,關鍵要給他們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比如很多大的國企都成立了自己的環境治理公司,好的項目都會自己消化,只有一些他們認為自己做起來有難度,又沒利潤的項目才會拿到市場上來。即使這樣,我們用自己的專業優勢,也是會有利潤。”文一波說。
有電力行業人士表示,以1.5分的脫硫電價補貼為例,對一些電廠來說根本不夠,但如果讓專業脫硫公司來做,還會有合理利潤空間。
碧水源總經理戴日成也認為,一個是價格問題,另一個是環境標準問題。如果沒有很好的價格體系,企業的服務做不好;同時高標準才能催生新技術、新的服務,但是,現有的環境標準遠遠落后于環境形勢的變化。
在中國環境投資聯盟理事長王世汶看來,要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發展,重要的是做好環境污染治理的監管。“只有監管真正嚴格起來,才會催生出市場需求,需求的大小決定了產業的規模和前景。如果監管到位了,處罰足夠嚴厲,企業無法偷排或者閑置環保設施,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市場也就起來了。”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包括財政部、住建部、環保部等多個部委都在積極推動“第三方服務”的新模式。無論是發改委、財政部、環保部、科技部都在為第三方服務政策的推行做各種準備,是近年改革的重點。
早在2007年,政策層對于推行工業污染第三方治理就開始了研究。2008年初,國家發改委、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聯手在電廠脫硫領域推行特許經營試點,將電廠的脫硫設施交給第三方專業治理公司,以脫硫電價款對達標的治理服務進行支付。
“發改委正在牽頭研究制定環境第三方治理的改革措施,預計年內完成該項工作。”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司長馬榮說道,“今明兩年是落實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的關鍵時期,國家發改委將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繼續加大對環保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完善財稅金融投資等相關政策的支持,推動環保產業加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