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模式”再啟動 網友吐槽還是原配方老味道
國慶節后上班天,京津冀就啟動了“霧霾模式”,中央氣象臺10月8日6時繼續發布霾黃色預警,預計至明日8時,北京中南部、天津西部、河北中南部、山東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中度霾,北京南部、天津西部、河北西部沿山和河南北部局地有重度霾。預計此次霧霾過程將持續至11日。
9時許,北京市氣象臺發布霾黃色預警信號。北京城區大部分地區能見度比較差,為2公里左右,空氣質量整體為重度污染。北京市專業氣象臺氣象專家郭建興介紹,預計今天這種程度的霾天氣明天還將繼續,周五會略有改善,周六上午會卷土重來,一直到周六傍晚以后,隨著冷空氣的介入,霾才會隨北風而去,清新的空氣才能重新回到京城,能見度徹底好轉。
為何京津冀地區再中“霾”伏?北京市環保部門表示,當污染物排放不變,霾的形成主要由于氣象條件所致。
霧霾形成原因多種多樣,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治理工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穩扎穩打開展治理才是正途,“風涼話”吹不散霧霾。
“風涼話”它吹不散霧霾
我國這些年的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自然災害發生的也越來越頻繁,已經讓我們的科學發展遇到了很大的阻礙。可持續發展很早就提出來了,甚至每個孩子都能背誦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但是為什么我們一面打著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的旗號,而現實中的環境卻越來越差呢?
去年霧霾發生的時候,相關部門經歷了漫長的研究霧霾成因的過程,甚至連群眾做飯的油煙都提出來了。然而城市周邊林立的大煙囪,多如螞蟻的汽車,以及田間地頭的秸稈焚燒卻看不見,這種研究還有什么意義呢?京津冀為了防治霧霾都已經采取了很多措施,為了減少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甚至都向中央下了軍令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今年河北、河南和山東這些產糧大省的秋后秸稈焚燒卻一如既往,這不是在拆環境保護的臺嗎。
我們現在有越來越先進的監管手段,有越來越嚴厲的處罰措施,但是環保執法部門仍然說監管難,仍然以疏堵結合來為自己的失職找借口,這就應該被追責。首先,我們不反對疏堵結合。但是這么多年,我們的秸稈粉碎填埋技術已經成熟,秸稈制作食料等技術也經常見諸各個媒體,為什么實際中就應用不了呢?其次,利用衛星監控,哪里起火冒煙?是誰的莊稼地?一目了然,并且有明確的法律依據,敢問環保部門怎么就管不住呢?我們從鄉鎮到中央都有常設的環保機構,但是環境卻日益惡化,試問這些機構存在的意義在哪里?
今年冬季不論對群眾還是環保部門注定都是一個難熬的季節,但我們希望環保部門能珍惜群眾的忍耐,能珍惜群眾給其整治的時間。不要支在上級批評和問責的時候大汗淋漓,更應該在工作中甩開膀子,用實際行動把這么多年積累下的環境欠債還清,這才是為自己正名的選擇。
網友:原來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霧霾天氣現象會給氣候、環境、健康、經濟等方面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例如引起城市大氣酸雨、光化學煙霧現象,導致大氣能見度下降,阻礙空中、水面和陸面交通;提高死亡率、使慢性病加劇、使呼吸系統及心臟系統疾病惡化,改變肺功能及結構、影響生殖能力、改變人體的免疫結構等。
針對霧霾天氣,氣象專家提醒居民需適當防護,盡量減少室外暴露的時間,減少開窗,長時間在室外需要佩戴口罩。由于能見度較低,駕駛人員應控制速度;機場、高速公路、輪渡碼頭也要采取措施,保障交通安全。
面對霧霾帶來的危害,廣大網友一肚子委屈無處傾訴,且來看看有什么吐槽。
@慧海小妞:戴口罩出行。
@老湯姆q:當年高考后,怕霧霾沒去北京,怕堵車沒去上海,怕房價高沒去深圳,怕缺氧沒去青藏,怕熱沒去廣東,然后選擇了長春。結果,全趕上了!
@小海綿babyy:又是霧霾,瘋了……
@吞了黃金蟒的含羞小淘氣肯尼粉:我只想呵呵。
@我是夭文二二41:記得戴口罩,注意安全。
@BraveYanBaby:贊一個,不呼吸這個味,我的哮喘病都好不了。
@C阿里: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