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臺風“海鷗”吹襲海口。據海南省水文局監測,上午10時45分海口潮水位達到4.37米,創歷史新高,超警戒水位1.57米,歷史上調查到的高潮水位是1948年4.25米,“威馬遜”期間高潮水位為3.83米。海南省海洋預報臺同時發布風暴潮Ⅰ級(紅色)警報,16日白天海口秀英潮位站中午前后出現超過當地警戒潮位80cm以上的高潮位。
暴雨加之風暴增水,海口市區內澇嚴重。在海口市區,長提路、龍昆北路、龍華路、義龍路等多條道路積水超過30厘米,深處超過60厘米。因積水無法通行,進出海甸島的道路中斷,有一些私家車拋錨在路中。
在海口主要的市內排水泵站——龍昆溝泄洪閘,海口市排水部門的一輛緊急抽排水應急車正在進行試作業,每秒抽排3000立方米。海口市排水管道養護所副所長黎軍介紹,目前整個城市龍昆溝、秀英溝、大同溝等排水河道已全部超過或逼近上限水位,海水潮位上漲發生頂托作用,積水排泄困難。隨著午后暴雨天氣持續,抽排將更加困難。排水部門將視天氣和潮位情況積極作業。
目前,海口市多個學校、小區、公共場所被淹,海南大學內外一片,海口騎樓老街可劃船進出,海口秀英港售票候船大廳進水被淹。
據海口三防指揮部根據臺風“海鷗”的汛情、風情發展變化,決定于12時啟動海口防洪排澇Ⅳ級響應,各級防汛指揮機構立即進入防汛排澇應急狀態。
2000萬清淤改造86條道路積水點
越是“先天不足”,越要后天彌補。隨著排水設施薄弱的問題凸顯出來,海口痛定思痛,加快地下管網的建設和擴容,努力彌補歷史欠賬。
“曾經海口遇大暴雨,積水幾天才能排完,與舊的排水系統難以滿足當下排洪需要關系很大。”海口市市政管理局工作人員符宏表示,隨著城市開發規模的不斷擴大,海口市早期建設的排水管道(溝渠)口徑顯得越來越小,造成城市積水點增多且排水不暢,以往按舊防洪標準建造的雨水排放系統,不足以應付當下的排洪需要。
近年來,隨著市委市政府加大對海口市區市政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逐步實施了道客溝排洪工程、龍昆南路、人民大道改造工程等,一些原來雨天經常積水的路段,如龍昆南路中國城段、鳳翔路與龍昆南交匯處等路段,積水問題現已基本得到解決。
2014年,海口市通過《海口市中心城區20個積水點排水工作預案》,計劃通過一至三年時間,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雨天道路積水問題。根據方案要求,針對每個路段不同的積水原因,海口市陸續啟動濱海西路、和平南路、南海大道(藥谷段)、永萬路等路段的20個積水點整治項目。
“每個路段根據各自的積水原因,采取不同的改造方式。”海口市市政管理局排水管道養護所副所長黎軍說。比如,南海大道藥谷段的積水原因是,南海大道兩側土地無序開發,開發商將三條過街涵上、下游段明渠和工業水庫逐漸占壓、填埋,極大減小了該路雨水系統的過水能力,造成雨天雨水直接沖向快車道而積水嚴重。對此,市市政管理局委托海口市市政設計研究院對南海大道藥谷段積水點進行截洪溝改造設計,今年4月21日開工改造,約1個月后改造完成。
黎軍介紹,為有效改善或緩解道路積水,方便市民雨天出行,該所根據2014年制訂的排水設施維修專項工作計劃,今年上半年共投入養護經費658萬元,完成義龍路(龍豐路至龍昆溝段)、海秀東路(六中溝至南寶路口段北側)積水點改造工程、海府路三角池段合流方溝清淤工程、和平南路合流管道清淤改造工程共18個項目。
城市規劃不能打破原有的水系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鎮水務與工程研究院副院長謝映霞幾年前曾給海口做過城市規劃設計,她稱,一說到城市排水,大家馬上想到的是雨水管渠的排水問題,而忽略了河湖水系等承擔城市排水防澇功能的大排水系統,近年來城市化的高速發展,也破壞了原有的農田地質等自然排水系統。海口一些城市道路遇臺風暴雨必內澇的現象,“這跟當初一些規劃沒有很好落實有關。”
謝映霞表示,排水防澇綜合規劃不僅要考慮管網,還應綜合考量降雨、地表、河道等設計要素。她建議,海口城市規劃要與原始地理地貌結合,不能打破原有的水系,要為排水預留一定的空間,這個空間不僅有自然的積蓄,還有自然的滲透,避免過度開發建硬化,不能和水爭空間。
由于臨海,海口經常發生汛期河道水位超過管道出口設計標高的情況,導致頂托,甚至海水倒灌,形成內澇積水。謝映霞稱,這時城市管道排水系統和河道交界面的水文銜接條件的科學確定就十分重要,臺風暴雨除要提前預警預報,做好應急反應外,還要做好人為調控措施,如排水泵站、閘門的管理,讓城市多種管理系統一致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