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威脅不只停留在數據上,近年來“鎘大米”、“稀土茶葉”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頻頻被曝光,更讓人們感受到土壤污染的步步緊逼。
為土“療傷”三類方法各有利弊
上海市環科院固廢與土壤環境研究所朱江博士介紹,為土“療傷”,目前主要有物理修復、化學修復和生物修復3類方法,各有其利弊。
物理修復目前“流行”的做法有兩種:“氣相抽提”和“熱脫附”。前者利用氣壓,抽取土壤中的揮發性和半揮發性污染物。后者通過加熱土壤,使污染物蒸發出來,已在受到苯系物、多環芳烴、多氯聯苯和二英等有機污染的土壤修復中得到應用。這兩種方法的優勢在于處理范圍廣、操作簡便、修復效果好,但需要購置的設備昂貴、處理成本過高、處理不當排出的煙氣會對周邊環境產生二次污染。
化學修復,是向土壤中加入化學物質,通過對重金屬和有機物的吸附、氧化還原、拮抗或沉淀等作用,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或毒性,主要包括土壤固化、穩定化、淋洗、氧化還原、光催化降解和電動力學修復等技術。其中,土壤固化、穩定化技術采用率高,即利用穩定劑或固化劑使土壤中的有毒重金屬變“老實”,將其轉換成“不活潑”的形態,阻止它在環境中遷移和擴散。常用的固化劑、穩定劑有石灰、瀝青、水泥等,這種修復方法的優勢在于可以同時處理多種重金屬復合污染的土壤,操作快速簡單、費用也比較低廉,但一旦采取固化、穩定化手段,土壤的性質和用途也被“固定”了。
國外常用的化學修復方式還有淋洗,是用水或化學溶劑給土壤“洗澡”,相當于把污染物“沖”到“沐浴露”中去。不過,淋洗法比較適合砂性土質,而對顆粒過細的土壤如上海這樣的黏性土質來說,功效較差。同時,“淋洗”還要解決廢液的處理問題,治理成本相當高。
生物修復是上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利用生物特有的代謝分解有毒有害物質的能力,減少土壤中有害物的濃度或使其無害化,主要包括植物修復技術、微生物修復技術和生物聯合修復技術。雖然對環境友好、成本低,但這種方法修復土壤耗費的時間太長,城市中土地開發建設講進度、追求快出效益,因而更傾向于采用更快速的土壤修復方法。
中國“制造”土壤修復技術
日前,在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等單位在紐約聯合主辦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別政治論壇”會議上,中國農業生物領域代表、生態安全合作組織農業委員會成員黨永富研發的“2項土壤治理技術”在各國專家鑒定后為之震驚。
“大力士肥料減量技術”和“奈安除草劑副作用防控技術”的成功,不僅能有效治理土壤污染,緩解大氣污染問題,而且還能解除除草劑藥害,提高作物產量。“這是世界‘肥料減量及土壤修復技術’,具有生物農業科技領域的里程碑,為推動世界生物農業科技的發展,為人類生態安全做出巨大貢獻”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安瓦魯•喬德哈瑞大使激動地說到。
8月28日,黨永富應邀參加“聯合國文明聯盟第六屆論壇”,其中,在聯合國糧農組織召開的會議上提出:擬將這兩項技術簽入各國的農業戰略當中。
作為我國生物農業科技領域的成果,黨永富所在的科研所是我國亞洲大降解酶、我國生物技術生產快速降解農藥殘留的新型生物肥料生產基地,基地擁有100多人的研發團隊、先進水平的生產線,目前生產能力可滿足10億畝次耕地使用。按照中國每年使用除草劑15億畝次,有效提高糧食產量10%預估,每年可為國內增產糧食1500億斤,按每人年均400斤糧食計算,可解決3.75億人口一年的口糧。
土地是人類生存發展之本,目前,肥料使用量的逐年遞增,讓土壤以不堪重負,嚴重影響人類生態的安全。保護土地人人有責任,讓我們積極的行動起來,捍衛我們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
【相關】
日本 多方面阻斷污染源
“痛痛病”學名是鎘中毒導致骨骼軟化(骨質疏松癥)及腎功能衰竭,患者主要特征就是全身疼痛,后在疼痛中死去。土壤中的鎘正是日本1968年發生“痛痛病”的元兇。“痛痛病”事件導致了日本1970年《農業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臺,不過,該法案當時僅適用于農村地區。上世紀70年代后日本城市地區頻繁出現的大量土壤污染事件,1975年,“六價鉻”污染土壤事件在東京頻繁爆發。在此背景下,2002年日本公布了針對“城市型”土壤污染的《土壤污染對策法》,并于同年公布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
此外,日本還有大量與土壤污染預防相關的“外圍”立法,如《大氣污染防治法》、《水質污濁防治法》、《廢棄物處理法》、《肥料取締法》、《礦山保安法》等對大氣污染、物質污染、水污染、固體廢物污染、特定化學物質污染、化肥和農藥污染以及礦物污染的控制,從不同方面來阻斷新的土壤污染源。
德國 區別對待土壤功能
工業化給德國造成了許多污染場地,高峰時期有15%的德國土地需要治理。對土壤,德國的理念是保護其特殊功能,對不同功能的土地要區別對待。德國通過精密計算設計了一套指標來評估土壤風險。
德國共有800多個土壤監測點,根據土地的用途,如森林用地、綠化用地、耕地以及特殊用地等,對土壤進行監測,對土壤的生物、物理、化學特性以及有害物質含量等進行描述,目的是隨時了解土壤特性的變化信息,同時觀察土壤發展趨勢,評估治理措施是否有效。
與此同時,政府部門還會對所有懷疑可能受污染的地塊進行登記造冊,對重點污染地塊進行詳細調查,內容包括有哪些污染物、濃度多少,哪些污染物在什么時候會對人體健康、動植物、水環境、土壤、大氣以及文化資產等造成危害;然后通過情景模擬,開展土壤修復研究,制定技術方案,后制定污染治理與土壤修復規劃并實施。